电子禅国际__您我的精神家园
发新话题

请教,归依三宝后饮食如何处理?

大乘教所谓的“菩萨戒”也只是后来弟子们所造,也只有中国的华僧从梁武帝开始才有食素的习惯!
巴利語: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巴音譯:(那摩 達莎 巴卡瓦哆 阿囉哈哆 桑瑪桑佈達莎) 漢語譯: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引用:
以下是引用游之在2003-10-20 17:33:11的发言:
是否必须吃三净肉?我个人是很想吃长素,但家人和男朋友都不信佛,不能理解怎么办?
比如出去吃饭,我点了蔬菜,朋友点了鱼或海鲜等,虽不见杀不闻杀,肯定是为我们杀了?我若不吃气氛尴尬,而且他不能理解,苦恼啊。。。
以原始佛教及上座部佛教的观点看的话,食三净肉是中道,食三净肉不跟杀生有联系,至于慈悲的问题,牛羊等草食动物也素食是否牠们就很慈悲呢?慈-慈爱,悲-帮助解脱之苦。在律藏中有记载提婆达多为了要破坏僧团合和提出了五项苦行,其中就有一项是尽形寿(终生)素食这条要求佛陀制戒,后来佛陀没有同意并呵责说弟子想素食就素食想肉食就食三净肉,之后就是五百比丘随提婆达多走了!以素食为戒律是非法非律的,但以为一种饮食习惯是可以的,不过以素食毁谤食三净肉那就是错误了,看看今天大乘佛教已经没有托钵的僧侣都是自炊自煮的,所以……!食物只是为了治疗饥饿病,足够就行了!至于你是在家人在家人有在家人的事业所以跟据自己的情况来绝定是否素食,素食也未必向一些人说得那么好,什么东西都讲个合理。上座部的出家人基本上都是食三净肉托钵的,因为要求布施肉食或素食都是不如法取得的食物不能受用!师兄没有必要为食物苦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0-24 1:44:28编辑过]

巴利語: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巴音譯:(那摩 達莎 巴卡瓦哆 阿囉哈哆 桑瑪桑佈達莎) 漢語譯: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TOP

出家人的正命本来就是托钵乞食或受供养的,至于在家人没有什么要求!但出家人自炊自煮就是不如法不如律的!《四分律》有介绍
巴利語: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巴音譯:(那摩 達莎 巴卡瓦哆 阿囉哈哆 桑瑪桑佈達莎) 漢語譯: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TOP

呵呵,这就是上座部与大乘不同之处,上座部可没有这样的规定哟,因为大乘所谓出家众都不严持戒律所以不让在家人看律学律。请问不可看出家众戒律这条规定是出家戒还是在家戒?如果是出家戒当然不关我们在家从的事,如果是在家戒五戒八戒中都没有嘛。我看是一些大乘经只有强调吧,我看的是大乘贬低之为“小乘”的《四分律》和上座部铜牒律的戒条,没有看大乘“菩萨戒”
巴利語: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巴音譯:(那摩 達莎 巴卡瓦哆 阿囉哈哆 桑瑪桑佈達莎) 漢語譯: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TOP

原始佛教的定义---圣严法师
对于佛教思想史的分期法,近代的学者之间,有著各种不同的看法。不过,一般来说,可以分作两大类:佛陀时代的称为基础的佛教,佛陀以后的称为发展的佛教。基础的佛教,可以称为原始的;发展的佛教,则又分为第一期──小乘部派佛教,及第二期──大乘宗派佛教。小乘的思想,著重出家僧团在注解释义方面的努力。大乘的思想,则重于佛陀本怀在精神理想方面的发挥。但此二者的渊源,均不出乎原始佛教思想的延伸。
  我们研究佛教,若不追本溯源,理解原始佛教,而只是光看小乘的部派佛教及大乘的宗派佛教,往往就会误解佛教。乃至使你面对著三藏圣典,亦难免感到莫衷所以而难以抉断和取舍。这就是因为发展的佛教之中,均已多多少少加入了历代古人的思想,以及各个时代环境中的特殊成分。因此唯有研究了原始佛教,才能真正了解佛教的根本精神。
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现存于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南越、中国云南边境等地区。本世纪初开始进入西方社会,八十年代开始进入中文世界。
   
南传大藏经目录

 《律藏》包含以下五部经典。
1.《波罗夷》--Parajika pali
2.《波逸提》--Pacittiya pali
3.《大品》 --Mahavagga pali
4.《小品》 --Cullavagga pali
5.《附篇》 --Parivara Pali

《经藏》包括以下五部:
1.《长部》--Digha Nikaya.(相当北传长阿含经)
2.《中部》--Majjhima Nikaya.(北传中阿含经)
3.《相应部》--Samyutta Nikaya.(北传杂阿含经)
4.《增支部》--Angutta Nikaya.(增一阿含经)
5.《小部》--Khuddaka Nikaya,
《小部》又有十五部书组成:
1.《小诵》--Khuddaka Patha.
2.《法句》--Dhammapada,
3.《自说》--Udana.
4.《如是语》--Itlvuttaka.
5.《经集》--Sutta Nipata.
6.《天宫事》--Vimana Vatthu.
7.《饿鬼事》--Peta Vatthu.
8.《长老偈》--Theragatha.
9.《长老尼偈》--Therigatha. ’
10.《本生》--Jataka,
11.《义释》--Niddesa.
12.《无碍解道》--Patisambhida.
13.《譬喻》--Apadana.
14.《佛种姓》--Buddhavamsa.
15.《行藏》--Cariya Pitaka.

《论藏》
《阿毗达磨藏》由如下七本书组成
1.《法聚论》--Dhammasangani
2.《分别论》--Vibhanga.
3.《论事》--Dhatukatha.
4.《人施论》--Puggala Pannatti.
5.《界论》--Kathavatthu.
6.《双论》--Yamaka.
7.《发趣论》--Patthan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0-24 14:34:43编辑过]

巴利語: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巴音譯:(那摩 達莎 巴卡瓦哆 阿囉哈哆 桑瑪桑佈達莎) 漢語譯: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TOP

发新话题
最新文章


主页【电子禅国际】 论坛【电子禅论坛】 最新【电子禅最新】 赞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