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禅国际__您我的精神家园
发新话题

天下得失,本来如此,心平则安

天下得失,本来如此,心平则安

天下得失,本来如此,心平则安
                                      ——评ETS停考风波

   位于美国普林斯顿的教育考试服务机构(ETS)最近突然宣布停止在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韩国的GRE机考,并再次向北美各大学研究生院发出让中国考生不能接受的、带有强烈暗示色彩的信件。目前,这一事件已经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各种评论不绝于耳,解读者蜂起。怎样认识这一事件,怎样判断其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的影响,怎样作出适当的反应,相信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笔者作为已经参加完GRE和TOEFL考试的无数“寄托者”中的一员,本来并不想加入这场讨论,但眼见出现了一些情绪化的、偏离理性常轨的说法和认知,不由觉得有必要就一些基本方面加以梳理判定,以期各位网友和考生不吝雅正。
   一、声誉和信用是ETS的安身立命之本
   分析ETS的种种行为,离不开分析其本身的特点和背景。由于地域、文化和传统的巨大差异,我们在看待ETS的各种行为时,难免带上本土眼光和思维模式,以致造成认识层面的失真和扭曲,这本不为怪。应该强调的是,ETS作为一个民间考试服务机构,并没有显著的政府行政权力的背景,因而在高等教育考试服务领域,它并没有基于行政权力的垄断地位,这是ETS作为一个考试机构与中国类似机构最大的差异。这个差异导致的后果是,ETS必须为自己的市场声誉和信用承当全部责任,而没有国家信用作为后盾。换言之,由于其他教育组织可以提供类似的考试而与ETS展开竞争,所以ETS本身的市场信用(也就是在考生和大学当中的口碑)对其命运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在中国,任何全国性的考试,都由政府垄断,考试的信用以国家信用为最后依归,没有任何机构和个人可以在不经行政审批的前提下开展全国性的考试,所以就算出现如2001年湖南、广东个别高考考区大规模作弊的恶劣情况导致高考信用在当地一落千丈,由于没有市场竞争,考生没有选择,也就只能寄希望于教育系统内部的自我整改了。假如类似情况在ETS所主办的考试当中出现(也的确出现过),相信ETS的反应与没有参加作弊的考生一样激烈,而且它最关注的是相关考试的公众信用程度是否下降,如果下降又怎样解毒和挽回。
   由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是高度分散的,没有中央的统一管理和标准,造成入学测试本身也极其多样化,经过多年的民间自发整和与调整,逐步形成了ETS为主导的一揽子标准化考试系列。应该说,ETS时至今日可以一支独秀,与其所提供的各种考试信用较高,相对科学合理是分不开的。这种自然竞争基础上形成的垄断,与中国基于行政权力形成的垄断是不同的,但有时候,以垄断地位不断提高考试价码却是共同的通病。虽然自从形成垄断之后,对ETS的各种考试的公平性、科学性的质疑就没有停止过,但由于“路径依赖”的效应和ETS本身的不断改革,总体来讲大家对包括GRE在内的考试是信任的,无论是考生还是大学都以ETS提供的考试成绩作为基本指标。这是典型的美国式的发展轨迹。如果要找类比的话,在美国商界非常活跃的非司法性的民间商事仲裁可以算做最为合适的类似案例。ETS很清楚,它的市场信用来源于两部分:首先是考生,考生的口耳相传和评价对ETS扩大服务范围至关重要,服务范围的扩大也就保证了ETS的盈利扩大(注意,ETS是要盈利才可以存在下去的,中国的教育部却不是盈利性机构)。其次是各个大学,大学对ETS提供的考试的认可是ETS可以吸引考生的最关键的一环。ETS不敢得罪市场,也就不敢得罪考生和大学,但麻烦在于考生和大学两者对考试的态度差异很大,考试简单一点,纪律松懈一点也许可以在短期内吸引更多考生,但长此以往,无异于饮鸩止渴。所以ETS其实有一个基本的、不愿意公布的判断:在ETS看来,考生与大学的博弈当中,考生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大学拥有压倒性的主导权,无论考生有多大意见和抱怨,只要北美各个大学承认信任自己的考试,就不愁没有考生报名参加,哪怕自己的考试政策变化无常。正是这个判断,导致ETS宁可得罪一部分考生(比如在中国考区出现的取消某次GMAT和TOEFL成绩的先例),不肯得罪大学,而且还要随时摆出一副为各个大学着想、保证成绩真实性的姿态。
   总而言之,声誉和信用是ETS的安身立命之本,这是我们分析观察ETS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二、本次停考是全球高等教育考试服务竞争日趋激烈的表现
   回顾中国二十多年的留学史(改革开放以前的留学由于历史环境的根本差异而没有可比性),是一个从一元到多元,从神秘到普通的过程。最早的TOEFL,然后是GRE,而后雅斯;最早的美国、英国,然后加拿大、澳洲、日本,随后欧洲,乃至东南亚,真是考试花样翻新,国家层出不绝。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却足以看出多元并进的总趋势。从中国而世界,大致也是一样。这个大背景所反映的是全球一体化下的多元竞争格局。15年前,TOEFL几乎是出国留学考试的代名词,而今,ETS的全盛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虽然其仍然保持了相对垄断的地位,可是来自其他考试机构和其他国家的竞争已经是它无法再高枕无忧了。最明显的例子无外乎雅斯对GRE和TOEFL的冲击。雅斯考试设计更加科学,费用更加合理,而且最重要的是雅斯把语言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合二为一,大大简化的考试程序和备考周期,加之英联邦国家签证普遍宽松,造成ETS在澳洲,英国加拿大江河日下的局面,不能不说是ETS咎由自取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ETS的改革计划迟迟无法出台(仅有的改革无非是零碎之举,缺乏全盘考量),大量考生流失,是市场对ETS的惩罚。曾有申请成功者说,美国TOP10的大学根本不看GRE成绩,虽然未免夸张,但也可从中看出些ETS体制僵化的端倪。
   高等教育已经形成全球竞争的格局。国家之间在竞争,大学之间在竞争(附带说一句,最近耶鲁和普林斯顿双雄为争夺生源而相互指责,实在是有损二者的光辉形象),不同专业在竞争,不同考试服务机构在竞争。而这些竞争都是包括签证、录取机会、奖学金发放、研究环境、考试繁杂程度、就业前景等等在内的全方位竞争。从ETS的角度来讲,美国的签证政策、美国大学的奖学金数目,其他国家的签证政策和奖学金数目都是影响ETS各种考试市场前景的重要因素,而其中很多方面又是ETS无法左右的。可以说,ETS面临着空前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尤其在中国,一连串的纷争、诉讼、考生的指责、媒体的批评,已经使ETS的形象受损,加之由于其垄断地位和留学热带来的先发优势,很容易让一些人有“霸权、殖民”的丰富联想。结果无非是,造型剥落了,博弈依然痛苦地继续。毫无疑问,ETS必须改革,这是ETS和考生、大学之间的共识,分歧在于怎么改以、改什么以及改多少。
   遗憾的是,要让ETS放下架子从善如流太难了,多年的垄断地位已使ETS有了独尊的致命错觉,无论是两次发出非常不适当的信件引起轩然大波,还是停考的决定,无不显示出其自认完全有理,只从一个角度想问题的一贯风格。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ETS没有分清主次长短,通过停考来对中国考生集体惩罚,实在是治标不治本,无法改变制度性欠缺的老问题。但考虑到ETS内部本身的机制僵化,总体改革遥遥无期,回应市场需求以应付竞争的方法,看来也只有停考这一条途径了——它要向各个大学有一个交代,宁可被骂为矫枉过正,不能被指为姑息养奸。这是ETS的悲剧,也是中国考生的悲剧。
   这里有一个困境:ETS的行为很可能给情绪化的人以坐实“文化霸权”的口实,进而陷入恶性互动,而中国考生的弱势地位又没有办法对ETS形成有效的制约,因此只能低头。ETS缺乏平等沟通的气度,考生缺乏拒理力争的实力,看来问题之大,超乎想象啊!
   本次停考,坊间已有多种解读,以我之见,恐怕适宜将其看作是全球高等教育考试服务竞争日趋激烈条件下,ETS由于内部体制僵化而不得不寻求外部剧烈调整的一种策略性平衡措施。打击作弊天经地义,然而缺乏对自身的反思(这一点包括中国考生也存在)却使我们对ETS这种措施的长久有效性抱有巨大的怀疑。由机考改笔试,仅固定成本的重新投入,机考取消的善后工作,监考人员的重新招聘以及前几年全国机考考点的大量投入等等或隐或显的成本开支,可以想见ETS如果保持理性而且考虑到财务上的压力的话,笔试的恢复不会是长久之计,机考肯定是要恢复的,这一点从ETS中国区负责人的谈话中隐约可见。但如果ETS在这个问题上的判断是机考已经根本没有公信力,只有更加严格的笔试才符合ETS的要求,那么可能结果已经无法挽回。在ETS7月31日的信中,似乎没有提及有关恢复机考的事宜,体现出ETS的狡猾,但我们也可以从中大胆猜测对于是否在适当时间恢复GRE笔试的问题上,ETS内部也有分歧。
   进行这种突然的大规模的调整,ETS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但既然它已经决定这么做了,就不会草草收场,而且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未来ETS的动向还有待观察,但有一点很清楚:ETS正在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而绞尽脑汁。
   三、GRE一般性考试功能及意义的再认识
   GRE一般性考试已经成为北美研究生院衡量申请者综合智商和学术能力的一个最基本指标,这一点不能不说是ETS的巨大成功。几乎所有的大学网站上都有链接通向ETS的GRE、TOEFL、GMAT等考试的主页,这是ETS可以如此“嚣张”的资本。但是这只是表象,不仅考生容易被其迷惑,甚至连ETS自己恐怕也陶醉在这种“成就”中无法自拔。
   说到考试,一切考试,我们一定要记牢那只是社会为对不同的人进行比较鉴别而设立的系统。考试的作用,最根本的只有一个,就是传递参考者的能力信息。按照信息经济学的原理,给定考试组织者的信念,要是考试可以把应试者的真实能力差别反映在考试成绩上,形成所谓“分离均衡”,那么考试就符合组织者的信念,是有效的;相反,如果考试对人的真实能力没有辨别效果,要么大家都不好,要么大家都不错,这种考试就没有说服力,只能形成所谓“混同均衡”。可以说怎样保证“分离均衡”出现历来是考试组织者最为头疼的一个问题,涉及考试难度的细腻拿捏,考试范围的精心安排等一连串复杂的操作。
   ETS组织的考试在大中华区以外怎么样,笔者没有专门研究过,从各个大学的认可程度来看,应该还不错吧。但在中国,恐怕广大寄托者都心中有数。在GRE引如大陆前期,大概在90年代初,考试者寥寥,据新东方一位教授GRE阅读的老师讲,大概94年的时候,如今声明显赫的俞敏洪参加过一次GRE(当时还是笔试),以1400分上下的成绩傲视群雄,甚至ETS发给他一封祝贺信,表扬他考出了那么好的成绩。此事不辨真假,但也可看出从绝对分数上看,早期GRE考试的结果是大家一样差,没有形成分离均衡。随后,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方面国家的开放程度提高,一方面国外大学渐渐把GRE当作奖学金的一个重要标准,促成了GRE的持续升温,也造成了新东方的持续升温。结果怎样呢?结果是以俞敏洪为代表的新东方以及一干老师纷纷在封神榜上列名,而大量GRE高分得主也被捧到“云深不知处”的境地。但是人们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GRE考试还是没有在中国考生当中形成有效的分离均衡,只不过现在的情况是大家一起好而已。由于信息传导的滞后,95年到98年间,国外大学可能还惊叹于中国考生的高分,但99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众多高分申请者的出现(包括来自印度,南美,东欧的申请人),引起了研究生院的疑问:学生素质不见得显著提高,怎么考分却一路上扬呢?这个质疑开启了GRE分数贬值的前奏。
   ETS似乎忘记了,考试是一场博弈,自己只是博弈中的一方,虽然是占优势的一方。不考虑考生对考试的反应,就没有办法捕捉真实的考试游戏规则。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机考之后机经的大量出现,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在亚洲的非英语国家。而且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有着几千年的考试历史,对考试的适应过程之快,不是西方人士可以理解的。以致于中国的GRE考试从“大家一起坏”到“大家一起好”周期之短,令人瞠目。其间没有出现分离均衡也是事所必然的。所以,可以说,ETS缺乏的恰恰是对中国国情的体会与感知,缺乏策略层面的灵活手腕,导致GRE这一考试失效。而它两次发出不恰当的公开信,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外部性影响,则更是考虑有欠周详的表现。
   不过对于每一个中国考生而言,考一个满意的GRE分数仍然是现阶段的唯一选择,否则在未来的申请过程中,考分低决不会被对方解读作诚实可信 反而更象是二千多年以前的那个宋国国君,他留下了一句千古笑谈:“吾行仁义之师,可待彼军登岸列队再战。”
   这就是我们的无奈:为了个人的前途,不得不在各种复杂矛盾中想出万全之策。所以,GRE一般性考试的功能和意义已经被扭曲变形,但是由于自发制度的调整非常缓慢,而美国研究生院目前承认的只有这一种考试,现在尚无很好的方法迅速解决这个难题。
   四、GRE考试在中国被扭曲化的成因分析
   制度不是白纸黑字的条文,而是当事人各方博弈过程的均衡结果。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幼稚到完全相信ETS的种种宣传和承诺。GRE作为一种英语考试,对中国考生来说,面对的不仅是智力的测试,还有语言的挑战。双重压力之下,所谓GRE考试的平等性,在中国考生和英语国家的考生之间就纯粹是ETS的把戏。中国考生最大的劣势则是他们面对着比美国、英国和加拿大考生更大的信息不对称的困境,无法拥有更多的渠道与国外学校、教授沟通交流。而且,由于种族差异,我们无法想象自己可以真的在国外教授的眼里与其本国学生一样感觉,心理和文化的差异是任何统一的、公平的考试所无法跨越的。所以,GRE作为几种非常有限的信息传递渠道,对中国学生的意义可见一斑。这注定了中国考生要比英语国家的考生对GRE投入更多的关注与努力,几乎到了殚精竭虑的地步。ETS说公平,它有没有考虑到这种最大的不公平呢?如果它对这种情况视若无睹,那么它的一切所谓维护考试公平性的举动都不会得到中国考生的真正理解和支持。
   正是这种考试起点上的原生性不公平,导致了中国考生必然会在博弈中采取那些被ETS称为作弊的行为。其实站在不同的价值立场,ETS的看法没有错,机经就是作弊。但问题是ETS并不考虑这种现象(GRE考试被扭曲)的深层原因,而是作了大量不合时宜的道德宣泄,给人以虚伪的感觉,这无疑加剧了考生和ETS的对抗,反过来又导致GRE考试进一步的扭曲。客观地讲,GRE在中国的扭曲化,同样是一个博弈的均衡结果,有很多因素是ETS和考生无法左右的。在中国考生中间,也存在类似囚徒困境的情况。但为什么那些宣称没有看过机经(不管是真是假)的考生并没有获得道德上的话语优势(至少在寄托者群体中)呢?难道真是“世风日下”,是中国考生的报应?我想强调一下,这种时刻,任何道德宣泄都要适可而止,因为中国人已经很不习惯这种上纲上线的表述方式了。
   黄仁宇说过,只有拉长我们的视线,放宽我们的眼界,才可以看清楚历史的纵深。不错,虽然ETS停考风波不至于套上“历史”这样沉重的头衔,但这件事的相关大背景却可以为我们提供了解其来龙去脉的线索。新兴的、正加速融入国际主流社会的国家,比如中国,在接受由西方国家事先制订好的所谓“国际惯例”或“国际标准”,本身就怀有一种异常复杂的心态:一方面,由于规则制订者的先发优势和强势地位,由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不得不遵守这一系列的规则;一方面,毕竟自己一直被排除在规则制订之外,心有不甘是很正常的,怀疑规则的公平性,出现被压抑、被宰制的心理感觉也是常情。在中国考生对待ETS和GRE的态度中,上述情绪非常普遍,以致于参加GRE考试的网络用语是“杀鸡”,一个“杀”字,没有了血腥的味道,却把考生复杂的心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大实话。所以,机经的出现,机经的规模化、专业化,是广大考生、ETS、ETS的代理机构以及各个大学四方博弈的一个结果,不是哪一方单纯的行为结果,断然指责机经的存在实在是没有将问题看通透。而GRE考试在中国的迅速扭曲(在别的国家肯定也有,只不过速度较慢而已),与ETS的条文所载很是不同,也就不难解释了。
   五、信息不对称是全部问题的根源
   分析至此,列位看官大概已经可以把这次风波看得八九不离十了。不错,全部问题的焦点是中国考生面对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困境。如果没有信息不对称,ETS不会与考生陷入持久纷争,大家有话好好说。然而正是考生看中ETS考试成绩的公信力,ETS不敢得罪市场,才有了这“减不断理还乱”的麻烦种种。如果没有信息不对称,或情况没有这样严重,机经也就难成气候。然而沟通渠道的缺乏(套词如果没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建议最好免了,不然适得其反),ETS对中国国情的无知,机经才大行其道,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单纯指责ETS或考生都未免将问题简单化了。
   六、此次风波影响的前瞻性判断和我们的对策
   这次停考风波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它的后续影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感可叹。笔者想就此说明两个事实:首先,中国学生在国外大学的声誉和口碑,是一代代留学生二十多年奋斗不息的结果,不是哪一个机构的不负责任的信件所能破坏的。二十多年来,中国留学生薪火相传,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终于有了总体较好的国际影响,这是我们应该认真珍惜的财富,也是我们理直气壮反驳不实之辞的资本。其次,我们必须承认,由于时过境迁,刻苦的学术钻研精神在近几年的申请人和留学生中间日渐消淡,不少机会主义的行为大家司空见惯,这是我们每一个寄托者应该检讨和反思的,否则,也不会让ETS在这个要害时间有了发难的口实,而且妄图把全部责任推倒中国考生头上。
   应该看到,国外大学的最终录取决定权在教授手中,评估此次事件的影响主要应该看对教授的作用。由ETS董事会发出的那封信,会由研究生院到系里再到教授,这个链条其实很薄弱,信息传递层层流失,最后到教授那里究竟会有多大程度,还是一个问号。不过肯定会有负面影响,这没有疑问。但是,现在国外主要的大学中,几乎都有中国留学生,教授们对中国学生的看法,更多的是依据他们所接触到的中国留学生来形成的,我们应该对国外的学长们有信心,而不是以为一封信就可以杀人于无形。
   对于那些国内的导师有良好的国际学术关系,有论文在国际刊物发表或引用的寄托者,此次事件对你们没有任何影响,你们从来不用看ETS的脸色;对于GPA不错,个人经历比较出彩的同学,一个好的GT成绩仍然是很重要的;对于只能凭借好的GT成绩传递信息的同学,此次风波的影响就比较大,但也不是没有办法补救。
   一句话,只有从今天起,注重学术方面的能力培养,才有可能最终有一天摆受制于ETS的窘境,握有主动权。学术能力是征服外国教授的最终、也是不会失效的武器。还要加强英语的书面表达能力,以期在套辞中游刃有余,清晰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

   有道是“天下得失,本来如此,心平则安”,这是我们应该拥有的从容气度。生于多事之秋,就注定我们的留学之路会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前行,其中的酸甜苦辣、是非成败,只有自己才清楚。最后,祝大家一切顺利。
   泉水, 22点15分于昆明,此时窗外夜雨绵绵
发新话题
最新文章


主页【电子禅国际】 论坛【电子禅论坛】 最新【电子禅最新】 赞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