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禅国际__您我的精神家园
发新话题

解脱庄严宝论概说

解脱庄严宝论概说

(第一部分)
解脱庄严宝论概说
堪布卡特仁波切 演讲
前言
一、成佛之因如来藏
二、成佛所依人身宝
三、成佛之缘善知识
四、成佛方便口教授
五、圆满佛果
六、佛事业
 
前言
    冈波巴大师曾经说过:“在未来世,若有弟子因不能亲见我,而感到沮丧的话,他不需要难过,他可以研读我所着的《庄严解脱宝论》,这就等于见到我本人一样。”
    冈波巴大师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是世尊的大弟子之一──月光童子。有一次,世尊在讲《三摩地王经》时,向弟子问道:“有谁能发愿在未来世宏扬此经教义?”月光童子便于大众之中起立,说道:“我愿在未来世,广大弘扬此经教法,饶益一切有情。”这时,其余众弟子亦一同发愿要帮助月光童子来弘扬此三摩地王经。
    冈波巴大师是一位已登十地的大菩萨,在解脱庄严宝论之中,他融合了《三摩地王经》、《佛密续论》、《楞伽经》等经的要义,用十分平易浅显的方式表现出来。
解脱庄严宝论主要有五重点:
一、成佛之因如来藏: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如来藏)。
二、成佛所依人身宝:虽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若没有圆满的人身作为基础的话,也无法成佛。
三、成佛之缘善知识:即使获得人身,若没有善知识的教导,亦不能开悟。
四、成佛方便口教授:领受善知识的教法,并精进实修,必得成佛。
五、圆满佛果与佛行:经由修行而证悟成佛后,便能广行利生之佛事业。
 
一、成佛之因如来藏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也有能成佛的本性的话,就会认为自己和佛是完全不相同的,于是你根本不会想到要开悟成佛这件事,但是如果你能了解一切众生都和佛一样,具有佛性的话,你就会知道,只要经由努力的修行,人人都能成佛,众生并非永远是众生。
    佛性是什么呢?让我们用花的种子来作比喻:若你将一颗花种埋在土里,并给它浇水、施肥,渐渐地它就能长成一朵花,由于种子本身品种的特性,所以长成花后自然有着它的色泽和芳香,这都不需要另外附加进来,同样的道理,佛之所以成为佛,是由于佛性的种子而来,这颗种子我们也都有,唯一不同的是,佛的种子已经成长开花了,我们的却还没。
    有些人可能会有一种想法,认为以前的众生功德比较大,它们的佛性比较强﹔而现在末法时期,众生福薄,故我们的佛性也比较钝弱了,事实上不管过去、现在或未来,佛性都不会增减。在《佛密续论》里曾提到:“将纯金埋在地底下,纵使经过千百年的时间,纯金也不会变质。同样的,即使身处黑暗的末法时代,佛性仍是一样不变的。”
    有那些征兆能显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呢?
一、心能察觉各种外象,但是心的本身并没有什么颜色或形状,这即是心的空性。
二、无论多巨大或多微小,每一个众生,对于自己的亲人子女或眷属都有慈悲心,就算一个心中充满仇恨的众生,它也仍有很细微的慈爱心来爱他的亲人,这即是佛性的表现。
三、无论多么无明、愚痴,每一个众生都会保护自己,设法使自己免于饥渴、恐惧等逆境,这亦是智能的细微表现。
你也许会问:“既然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那为什么开悟成佛的那么少呢?”
    这是因为虽然每一个众生都具有佛性,但是能知道这个事实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就算知道自己具有佛性,没有实际地精进修持,光知道也没有用,而且众生都有极为强烈的我执,虽然“我”根本是不存在的,但因为无明幻惑,众生都误以为“我”是真的,因此产生了相对分别的念头(如自他、好坏……),于是就看不清自心本性了。
    而虽然众生也或多或少能发起一些慈悲心,但是,五毒的力量总是更为强大,所以这慈悲心常常被各种的五毒烦恼所遮盖﹔有时众生也具有一些聪明才智,但却常只知道利用这聪明来为自己谋利,甚至陷害别人,这也导致众生无法认清自有的如来藏。
    如来藏是空性、慈悲和智能的本质,你不可能同时发慈爱心又发?恨心,发悲悯心又发嫉妒心,也不可能同时具智能又具无明,同时观空又显有。
    在经典里提到一切众生即是佛,那为什么我们现在不是佛呢?这就是因为我们心仍受着剎那间生生灭灭的妄想念头所蒙蔽,像乌云将太阳遮蔽一样,种种的妄念、业障蒙蔽了自心本性。
    要证悟佛性,并不需要从别处或别人身上才能得到这种觉悟,也不是去创造出来一个什么新的事物,只要能将遮蔽住自心本性的幻想念头去除,就能证悟佛性。
    而为什么有些人能迅速开悟成佛,但有些人却得经过多生多世的修行才能觉悟呢?这种差异是因为众生种性不同的关系。众生可以根据无明烦恼的程度不同,而分为五种种性:
    第一种是“断灭种性”。断灭种性的众生缺乏开悟成佛的善缘和机会,当然他们也具有佛性,但距离开悟十分遥远,所以他们几乎是断灭的。
    第二种是“不定种性”。不定种性的众生业障浅,可塑性高,就像一块白布一样,可以染成各种颜色,因为不定种性的业障不重,所以容易受上师的影响,而成为和上师一样的种性。
    第三种是“声闻种性”。声闻种性的众生具有开悟解脱的愿力,但因为他们的心量不大,故他们修行为自利,不为众生。
    第四种是“缘觉种性”。缘觉种性的众生和声闻种性的很像,他们都缺乏大愿要救度一切众生,然而缘觉种性的智能极高,他们不需要善知识的指导,而靠自己的智能,就能明了如何避免造恶业,如何修行﹔此外,他们喜欢独居在一些偏僻如森林一类的地方,而且由于他们很有智能,所以傲慢心很大,他们不会想去寻求善知识的教导。
    第五种是“大乘种性”。大乘种性的众生心中自然地便充满了慈悲和智能,他们无法坐视众生受苦受难,故他们有救度众生的心愿。
    无着大师曾指出断灭种性众生有五个特点:一、就算轮回再苦,他们也不感到难过或沮丧。二、就算他们知道诸佛菩萨的功德成就和殊胜特质,也不会生起信心,反而还会批评。三、即使他们有帮助别人的能力,也不愿去帮助别人。四、无论做了什么坏事,他们不会感到羞耻、惭愧。五、而就算他们看到众生受苦,也不会生起悲悯之心。断灭种性的众生一生都在造作恶业,伤害别人,并且乐此不疲,他们甚至还鼓励别人去造恶业、作坏事,故他们距离开悟成佛十分遥远。
    不定种性的特质,就是可塑性高,如果他遇到缘觉乘人作为上师的话,他便成为缘觉乘,而如果他遇到大乘种性的上师,即成为大乘种性,他们是不定的,因其业障极浅,故很容易被塑造成各种种性的人﹔但不定种性并不是善变的,他们并不是今天遇上声闻乘的上师,就成为声闻弟子,而明天遇上缘觉乘的人,就成为缘觉弟子,后天又遇到大乘人,又变成大乘弟子﹔不定种性的不定是指他们在起初不确定属于那一种性,然而只要他们跟某种性的上师善知识,便会十分坚定地奉行其教法,成为该种性弟子。
    声闻种性的众生有三个特质:一、他们了解轮回的痛苦是极为可怕、难以忍受又不可避免的,故他们急于解脱轮回。二、由于急着解脱轮回,因此他们十分精进。三、他们非常畏惧轮回之苦,也非常执着涅?之乐,所以他们并未想到要救度一切众生,无法将涅?之乐分享给其它众生。
    缘觉种性有六个特质,除了声闻种性的三个特质以外,再加上:一、他们有极高的智能:譬如说他们到墓场观死尸,当他们看到这些腐烂的尸体、骨头等等,便能以自己的智能,思考为何有死?死是从生而来,而生是由业力因果而来,再进一步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业力因果,于是他们了解到这是由于无明幻惑而来,无明众生迷惑造业,于是受生,因此他们发觉避免受生的方法,就是不造作业因,而这些都是缘觉行者靠自己的智能所体悟的,而非藉助善知识的教导。
二、即使他们有上师,也是秘密师承,不愿和别人分享。
三、因为他们具有大智能,所以傲慢心很重。这些是缘觉种性的特点。和一切凡夫比起来,声闻和缘觉是相当高超的,但若和菩萨比起来,他们就显得平凡了,声闻和缘觉之所以不如菩萨,是因为修行道的不同,声闻缘觉只求自利,故在开悟之后,不能广行利生事业,他们会进入禅定一段很长久的时间,在此定境中,他们不起妄念,亦无痛苦,就像睡着了一样。然而经过一段很长久的时间之后,他们从定中觉起,明?了这并不是究竟觉悟,于是发起无上菩提心,开始广行菩萨道。
    再深入来探讨菩萨和声闻缘觉的不同:首先从净除业障的角度来看,菩萨已完全净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而声闻缘觉则只净除烦恼障,但所知障业未净除。再从对空性的觉悟来看,菩萨圆满地证悟了我、法两空,而声闻缘觉了悟我空,但并未了悟法空,故声闻和缘觉缺少了菩萨所证悟的许多特质。
    菩萨由于其大慈悲心,故随时随地都能舍命来利益一切众生,因此菩萨证悟了更高的果位,而二乘人缺乏利他的菩提愿力,故只证悟了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当然对于凡夫来说,声闻缘觉的果位是相当高深的,他们已进入了一种超凡入圣的禅定境界﹔然而经过一段很久的时间之后,如来以心光明照射二乘人的意生身,使他们从此定境中觉起,随此心光佛告二乘人此境界并非究竟的觉悟,由此声闻缘觉明?了菩提心的重要,于是发出利他的菩提心,迈向究竟的觉悟。
    谈到大乘种性的众生,事实上我们很难直接去察觉或知道谁是大乘种性,但经由一些征兆,仍可看得出谁是大乘种性,这就像当我们看到天空中有烟袅袅升起,就可知该处必定有火,或看到水鸟在飞翔,就能确定附近必定有湖一样。大乘种性众生的行为举止十分宁静温和,完全没有攻击性,他们的言谈亦十分亲切和蔼,并且意念清净,没有半点谄曲心和欺骗心。何谓谄曲心和欺骗心呢?譬如一个人事实上没有什么知识,但他爱表现出很有知识的样子,这就是欺骗心和谄曲心,而大乘种性人完全没有这种心态,大乘种性的人不管对任何众生,在身语意的行为上都表现得非常慈悲、温柔与谦和。大乘种性不会受恶友的影响,亦不会受二乘人的影响,因为大乘种性的体悟十分深入,并对菩萨道十分自得,十分自在。
    然而为何有些人是二乘种性,而有些人是大乘种性呢?这是不是自然天成的呢?事实上大乘种性之所以为大乘种性,乃是由于其在过去世便已亲近过许多大乘种性的善知识,发愿学习大乘佛法,由于这样的愿力,使他们能生为大乘种性人,亲近大乘佛法和善知识,故种性的不同,是累世累劫的愿力因缘而成,不是无缘无故地自然生成的。
 
二、成佛所依人身宝
    人身是修行的基础,但并不是单单一个人身就足够了,一个圆满珍贵的人身宝是指具足身方面两种特质,以及心方面的三种特质。
    身方面两种特质是“离八难”和“具十圆满”。
    “离八难”(远离八种没有学佛的机会和条件的情况)为:
1、未堕入地狱。地狱众生要受种种冷热的苦,根本无法修习佛法。
2、未堕入饿鬼道。饿鬼道的众生受着极度饥渴的痛苦,亦无法修行。
3、未堕入畜生道。畜生道的众生非常愚钝,也没有办法修行。
4、未生于野蛮未开化的地区。野蛮落后的地方,根本听不到佛法。
5、未生为天人。天人拥有各种的娱乐和享受,故很难生起修行的心。
6、没有邪见。具有邪见的人乐于行恶、厌于行善,无法修行。
7、值佛法住世。如果佛陀没有示现人间,转无上法轮,那我们便不能听闻到佛法了,然而释迦牟尼佛已化现世间,并三转法轮,故我们远离了第七难。
8、未生为聋哑之人。生理上有严重障碍,导致无法领受、听闻教法的人,亦不能修行,这包括精神上完全受损的人。
    十圆满包括五自圆满和五他圆满。
    五自圆满为:1、投生人道。2、生于佛法盛行、善知识具足的地方。3、诸根具足。4、未造违背佛法的大恶业(指五逆而言)。5、对佛法和修行具足信心和欢喜。
    五他圆满为:1、值佛住世。2、佛转法轮。3、佛法住世。4、无论各种阶级、种族的人,都能自由地修学佛法。5、具足善知识的慈悲教导。
    能远离八难,具足十圆满,才算是珍贵的人身宝,要避免八难是极为困难的,而又要具足十圆满的条件,更是难上加难,故一个圆满、有暇人身是十分稀有、十分难得、十分有价值的,在这十八种条件之中,缺少了任何一样,便完全失去了成佛的机会,所以暇满的人身是非常珍贵的。
    接着谈到心方面的三种特质。心的三种特质,是指三种信心而言:
1、明净之信心:深信种种有暇、圆满的条件,都是由于过去世所造的善业所致,此外并对诸佛上师十分虔诚恭敬,乐于奉行他们的教导,这即是明净之信心。
2、向往的信心:这是指向往诸佛的成就,就象饥饿的时候对食物的渴望一样,因此希望能够修持上师的教法,而证悟成佛。
3、清净的信心:确信生活中的一切快乐,都是过去世的善业所致,故能发愿奉行诸善﹔而一切痛苦亦导致过去的恶业,故亦发愿要断除一切恶行,就像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而生了病,便绝对不会再去吃这不净的东西一样。
    有了这三种信心,在具足十八种圆满有暇的条件,便是极为完美的人身宝。通常我们若失去什么心爱的东西,会以为损失很大,事实上这并不是什么大损失,但如果失去这暇满的人身宝的话,才真是大损失,因此千万不可浪费这个人身,如果浪费人身宝,不利用它来修行佛法的话,就浪费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成佛机缘,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到此人身宝是多么地珍贵,即刻利用此身,精进修行佛法,一刻也不要浪费。
    人身十分难得,更是十分脆弱的,没有谁能生而不死的,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是活到老才死,导致死亡的原因有太多了:夭折、中毒、四大不调和、意外、天灾等都能置人于死,因此不要等到老了再修行,修行要趁早,趁因缘具足的时候。
    此外信心要坚定,何为坚定的信心呢?譬如说如果你放弃佛法,就能获得一大笔财富,但你毫不动摇﹔或如果你不放弃佛法,将招致杀身之祸,而你也毫不畏惧的话,这就是坚定之信心的表现。
    然而和失去对佛法的信心比较起来的话,失去人身宝,就不算是大损失了,因为放弃佛法,失去对佛法的信心,要开悟成佛就彻彻底底地不可能了。
    能具足身方面的二种条件以及三种信心的人,是所谓“大士”,因为这样的人能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趋向佛境,他具有极好的机会能证悟佛性,开悟成佛,而后能够化现无数无量的应化身来利益众生,因此,如果浪费了这样的宝贝,真的是宇宙间最大的损失了。
 
发新话题
最新文章


主页【电子禅国际】 论坛【电子禅论坛】 最新【电子禅最新】 赞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