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禅国际__您我的精神家园
发新话题

为什么癞蛤蟆能横行中国?

为什么癞蛤蟆能横行中国?

为什么癞蛤蟆能横行中国?文章提交者:百草止水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汶川地震,令癞蛤蟆一夜成名。地震前癞蛤蟆集体出动,去年5月河北唐山出现大规模的癞蛤蟆上街,去年9月山东临沂也出现上万只癞蛤蟆涌上街头的奇观,今年5月江苏的江都市、泰州市、常熟市都出现癞蛤蟆聚集上路现象,大地震发生前几天的四川绵阳更因为数十万只的癞蛤蟆集体上路而轰动天下。汶川地震之后癞蛤蟆还是集体上街,四川巴中、乐山、达州等市震后又出现了癞蛤蟆过街现象,不仅如此福建省的连江、泉州也出现了小癞蛤蟆集体上路现象,广东的深圳、重庆的彭水县、山东的青岛和临沂也不约而同地相继出现了癞蛤蟆群体大规模上路事件。短短的一两年内,尤其是汶川大地震前后的一小段时间内,癞蛤蟆全国出动,几乎横行了整个中国,它们到底想干什么?难道真如坊间流传的那样是地震的前兆?  

当然,这些现象专家们也为我们做出了解释,他们说这是癞蛤蟆的繁殖季节,刚孵化出的小蛤蟆要集体上岸。个别专家甚至戏称,这是环境变好了的缘故,是个好兆头。不过百草止水非常怀疑,小蛤蟆集体上岸的事为何过去没有?为何外国没有?为何单单在汶川地震前后最为集中?至于说什么环境变好了的缘故,比我们环境优质的地方多了去了,为何那里的小蛤蟆不集体上岸?专家们的解释显然过于片面,那么多的蛤蟆不畏人不惧死前赴后继地匆忙赶路,这绝对不是什么正常现象,它们匆匆地从水里逃出来到底是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从癞蛤蟆的生活习性入手。 
 
癞蛤蟆者,蟾蜍也,属无尾目蟾蜍科,生命最活跃的季节是春、夏、秋三季,秋末春初冬眠。母蟾蜍将卵排到水里后,不久小蝌蚪就会孵出,小蝌蚪长大成为小蟾蜍,从此就开始了水陆两栖的自由生活。蟾蜍喜欢湿、暗、凉爽而又避光地方,白天常栖息于沟边、草丛、灌丛、屋后砖墙乱石孔洞等阴暗潮湿处,傍晚和清晨出来捕食蚯蚓、蜗牛、昆虫并兼食嫩草嫩叶等,半夜始成群活跃于露地开始寻欢交配。由此可见,小蟾蜍虽能上岸,但是仍然不会远离水源,只会在水源附近的水陆两个环境里来回变换,只有长成大蟾蜍的时候才会渐行渐远,所以小蟾蜍大规模集体上岸并远离水源在正常情况下绝无可能。蟾蜍喜阴而怕光,正常情况下白天不会大规模活动,只有阴天和夜晚才是它们最喜欢的活动时节,所以大白天集体上岸并大规模迁移仍是不正常现象。更何况蟾蜍怕人,白天在村落、街道、公路上大规模聚拢显然反常,成片成片葬身于车轮和人类脚下仍悍不畏死继续前行只会令人恐怖。因此,癞蛤蟆在中国群体出动到处横行绝非正常现象,而是因恐怖而出现的大逃亡。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它们群体出逃呢?既然他们从水里逃了出来,那么答案显然就在水里。  

那么水里发生什么情况癞蛤蟆才会恐怖大逃亡呢?百草止水潜心研究和分析之后,发现只有三种情况才会让蟾蜍无法在水里生活:第一,水温突然升高,这会令不喜高温的癞蛤蟆惊慌失措,从而被迫放弃水源。第二,水质突然变坏,有毒,从而无法在里面继续生存。第三就是水中缺氧。在太阳的直射之下,水体的温度分布通常是上热下凉,如果水面太热鱼、蟾蜍、青蛙就会潜入水底乘凉,如果水底太凉它们就会上浮以取暖。水体温度上热下凉还有一层好处,那就是水体不会对流。水体不会对流才容易清澈而不混浊,水体不会对流气泡才不会源源不断地窜出从而维持水体含氧量恒定。第一种情况中的水体升温与太阳绝对无关,因为那样的话岸上只能更热,癞蛤蟆更不能适应,唯有热源来自水底才会令癞蛤蟆仓皇出逃。第二种情况除了人为因素使水质变坏外,也只能有不良物质从水底泛起,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个是水体对流导致水底污物扬起,另一个就是有不良物质从水底窜出。能导致水体产生第三种对流情况的只能是水底有新热源出现。这三种情况都指向了水底,除非水底地温升高或有变质地下水涌入,否则蟾蜍绝对不会惊慌失措逃离家园。  

我们知道,能导致地温升高或地下水变质涌出的往往是地壳地质发生大变化的征兆,这些变化往往以地震为主,因为地震往往能够导致地温升高和地下水变质。地震的发生与地幔有关,地幔是地壳内部的唯一热源,在高温高压的地幔物质烘烤下越往深处的地壳越热。由于地壳岩石圈很厚且平均达17公里之多,再加上岩石圈又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地幔物质的炽热能量要想渗透到地表很难。更何况地壳表面有水和大气,地壳表面的热量随时都会通过对流和辐射排向太空远离地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地幔物质的热量能够穿透地壳抵达地面,除非地壳存在较为合适而又明显的裂缝,使得地幔炽热物质得以顺着地缝不断上行并将裂缝周围的地壳加以烤热。这样,随着地温的上升,不仅附近水体温度自下而上发生变化,而且会导致水体对流现象出现从而让水质变坏和含氧量降低,于是蟾蜍们才会匆匆离开水源并另觅栖息场所。当然,被上升的低温烤热的地下水也会因为沿着裂隙涌出而破坏水质,从而直接导致癞蛤蟆们不敢在水中久留。  

在《地球科学新理论揭开地震的神秘面纱》一文中,百草止水指出了由于地幔熔融流体特征,使得地幔物质象海水那样在月球万有引力的牵引下形成类似潮汐的运动。这种运动使得地幔物质波浪起伏,地壳岩石圈也被迫跟着波动扭曲。由于地壳伴随着地幔不断波动扭曲,岩石圈不断断裂,于是便造成了火山地震的频繁发生。当地壳因断裂而产生裂缝时,地幔熔岩物质就会趁隙而入。地幔物质涌入地壳裂缝会产生两种作用:其一,如果断裂处地壳阻力较为脆弱,地幔物质的压力和能量就会更容易沿着地壳裂缝释放,不仅会扩大裂缝形成更大的断裂带,还会由此进一步引发火山和地震。其二,地幔物质趁隙涌入使能量得到很大程度的释放,压力得到缓解,长期看有助于逐步减少和降低地幔物质对该处地壳的破坏能力。同时,填入裂缝不断冷却的地幔熔岩转化成了地壳岩石,从而重新将断裂的岩石圈焊接起来,有利于地壳断裂带的重新缝合和归整。汶川地震恰好发生在龙门断裂带,这种断裂带从地壳深处直达地面,如果该处地幔物质的活动能量还很强劲,沿着断裂带蓄积大地震能量的可能性极大。除非地幔物质的活动能量大为减弱,进入缝隙的岩浆才会将断裂的岩石圈重新缝合,该断裂带才会从此归于宁静。  那么为什么远在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的地方也会有地幔物质显著活动的迹象呢?这是因为,地壳很厚,陆地地壳通常都会在二十几公里以上,如此厚的地壳发生大的断裂,其裂缝必然四通八达错综复杂。龙门断裂带是主干裂缝,其分支旁系裂缝必然蔓延四周,于是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的地下岩石才会有龙门断裂带从地壳深处延伸过来的裂缝。更何况,山东临沂三百多年前曾爆发过比汶川更为强烈的大地震,那里本身就存在着较强断裂,这个断裂同龙门断裂相互交叉,所以汶川大地震前临沂地底下才会有较明显的地幔物质活动。当然,地幔物质是一个整体的,尽管龙门断裂带和临沂断裂带相距较远,但是很难排除两个断裂带同时出现活动迹象,所以只能建议地震专家们对全国像临沂那样的断裂带要加强密切的监控。  

地幔物质沿地壳裂缝活动,导致附近地温升高,相应的水体产生温度异常,于是癞蛤蟆仓惶出逃。但是这是否就必然意味着大地震就会注定发生呢?首先,在汶川大地震之前,由于岩浆活动加剧地震能量积聚,这时候的癞蛤蟆异常一般就是地震前兆。其次,汶川大地震之后,地幔物质的活动能量通过大地震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所以短期内再次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大地震加剧了断裂带并重新产生了一些新的断裂,所以岩浆就会顺着一些地缝上行并带动周围的相关地壳升温,附近的水体温度就会发生变异。这些现象充其量也就会引发些小的余震,多数情况下对地壳断裂具有修补作用,对稳定地壳宁静大地具有不可磨灭的功效。再次,发生在其他大断裂带的水体温度变异导致的蟾蜍迁移现象,有可能是其他断裂带强烈活动后的连带效应,也有可能是新的大地震孕育的迹象。不过是否会有新的大地震在其他地方孕育,关键还要看有关地方的地震局针对该处地壳地磁、地电、地声、地下水及岩石应力变化等数据的收集、汇总、分析和比对。因为地震信号较为复杂,只能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仅仅盯着癞蛤蟆的动向是不够的。  

经此汶川地震一役,中国人应加倍关心和爱护癞蛤蟆,因为它们不仅能吃害虫入中药,还能预测地震。今后我们不能再随随便便地谋杀和迫害癞蛤蟆了,也最好不要再将癞蛤蟆当成贬义词,尽管癞蛤蟆没有天鹅漂亮,但是它们的用处实在比天鹅要多上几千倍。此外,我们还要加倍爱护环境,坚决制止乱朝河内排放污水倾倒垃圾,从而为癞蛤蟆提供一个越来越舒适越来越得意的水中天地,这样它们就会更乐意为人类提前拉响地震警报!
发新话题
最新文章


主页【电子禅国际】 论坛【电子禅论坛】 最新【电子禅最新】 赞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