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禅国际__您我的精神家园
发新话题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佛教紀元 ❦❧ Buddhist Era
❦❧ 二千五百個 “Vassa: 雨季安居” 過去了,佛陀的正法是否無恙?因為有你,這個世界才會變得更美好!… Two thousand five hundred "Vassa: Rains Retreat" later, the Buddha Dhamma whether unharmed? Because of you, the world will become a better place! ❦❧

眾善奉行 Cultivate good
標籤: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什麼是「佛法」? ~❤ What is Dhamma?

    在台灣的基督教,很興盛……
    若問教友:「什麼是基督教?」

    他們,可以馬上就回答你:
    「神愛世人!」

    現代的佛教徒也很多……
    讀「佛研所」的也不少!

    可是,當問到他們說:「什麼是佛法?」
    幾乎!所有人,都不能馬上回答得出來!

    為什麼呢?
    ① 因為,大家對於「佛法」的問題,沒有認真去「思考」,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更沒有「思考」的習慣。

    ② 對於,自修或聽聞的「法義」,沒互相「討論」的空間,也不敢提出來「討論」,更沒有「討論」的習慣。

    ③ 如果,心中真的有「疑問」,也不知道要如何「發問」?不知道要向誰「發問」?更沒有「發問」的習慣。

    從這問題看,就知道雖然台灣的廟宇多、信眾多,各大山頭的「佛學院」也很多……但是「佛法教育」就是沒有落實!

    什麼是「佛法」呢?
    事實上,是很容易回答的問題,這是過去七佛,都曾經說過的偈語: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在法句經第183經,及長部經典第14經。)
    英文: To keep away from all evil, cultivate good, and purify one's mind is the advice of all Buddhas.

    由戒定慧,滅貪瞋痴──
    沒有「諸惡莫作」的「戒」,如何實踐「眾善奉行」的「定」呢?
    沒有「眾善奉行」的「定」,如何實踐「自淨其意」的「慧」呢?

    由此可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必然是「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基礎。

    若要實踐「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必須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想要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必然要知道什麼是「善惡」的標準?

    因此,「善惡」之辨──
    必然,關係著一切佛法的「核心價值」。

    ♡~~~~~~~~~~~~~~

    ☼ 「善惡」的標準? ~❤ Good & Evil

    義利之辨:「善惡」與「利益」的判斷完全不同。
    前者,依據客觀的道德規範與戒律;後者,依據個人短視近利、主觀立場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所以,如果說「利己、自私」就是惡,或認為「利人、不自私」就是善,這已經不符合佛陀的教說了!
    每個人的好惡不同、對錯觀念不同,所信仰的真理、假理也不同;絕對的「離苦得樂」與「大是大非」,才是佛法裡所說的「善惡之辨」。

    只有絕對的「善惡」,沒有絕對的「對錯」(人我是非):
    「善惡」並不涉及「對錯」(人我是非),所以,諸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依據眾生「離苦得樂」的原則而說的!「離苦得樂」是指眾生長遠的利益,並非短視近利。

    慚恥莊嚴:知道「善惡」,才會有慚愧與羞恥之心。
    「非善非惡」不是「無善無惡」,或有意、或無意,稱為「善惡的中性」。

    ♡~~~~~~~~~~~~~~

    ☼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Purify one's mind.

    在原始佛法裡──
    凡是符合「戒定慧」的行為,換句話說:「離貪、離瞋、離痴」的行為,此稱為「善」;
    凡是符合「貪瞋痴」的行為,換句話說:「無戒、無定、無慧」的行為,此稱為「惡」。

    過去七佛的法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長部經典‧大品‧Mahāpadānasutta 七佛譬喻經》(DN 14, 90)
    白話文:凡是符合「貪瞋痴」的行為、惡不善法,皆當遠離、捨斷、不要去做;凡是符合「戒定慧」的行為、一切善法,皆當實踐、圓滿、身體力行。「由戒定慧,滅貪瞋痴」所以,能夠清淨佛子的心中煩惱、執著,達到出離輪迴苦海的彼岸──稱為「涅槃」。「涅槃」是一切佛法的「最高善行」,由此實踐能夠完成一切「三世諸佛」最圓滿的教導。

    禮記‧大學也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白話文:大學的道理,在於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親民),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

    ❦❧ 所以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能夠代表「由戒定慧,滅貪瞋痴」實踐精神的「三十七道品」,就是一切佛陀教法的根本價值與內涵所在。 ❦❧

    ── 佛曆 2560.4.7(五)心燈 ──


source: http://buddhistera.blogspot.com/2017/04/cultivate-good.html
发新话题
最新文章


主页【电子禅国际】 论坛【电子禅论坛】 最新【电子禅最新】 赞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