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禅国际__您我的精神家园
发新话题

请教两个唯识里的问题

请教两个唯识里的问题

1、何谓“百法无我义”?
2、论“五位唯识”。
再次请教大象师兄,在那里能索找到它们详细准确的答案?
合十
呵呵,抱歉,我对唯识也了解很浅,给您找了一些资料参考吧,^_^

------------------------------------
一切法無我(百法无我)

淨空法師講述

【無我、無法】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裡,對「無我」的一番開示,很值得我們學習。大意是講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誤會有一個自己,於是分別自己、執著自己。因為此錯誤的認知,所以才將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在輪迴裡,此知見愈來愈深,牢不可破,於是才會起惑、造業、受報。所以六道輪迴的根本原因,就是起於此錯誤的認知。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佛都常講「無我、無法」。相宗入門典籍「百法明門論」,文字雖然不多,但註解非常豐富,在「卍續藏」裡就有六種註解。這部論所講的就是「一切法無我」。什麼是一切法?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裡,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又將六百六十法歸納成百法,便利於初學,而百法展開就是一切法。一切法無我,不但是人無我,法也無我。所以相宗一入門,就破我法二執。這兩種執著破了,就入大乘之門,這才算是入門。

由此可知,我們今天修學入不了門,雖然很認真努力,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原因就是沒放下。要放下真不容易,佛在經上說得好,這是無始劫來的習氣,是生生世世的迷執。何人能放下?一是上根利智,一是善根福德非常深厚之人。一接觸到,真正相信,真正明瞭放下的利益,他就肯放下。中下根性的人很難,似懂非懂,依舊是造業、受報,我們就是這樣的人。這一類根性的人,只有一個法子能得度,那就是嚴持禁戒,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除此之外,雖然有無量法門,法門平等,但不契機,苦苦修學依舊不能得力,反而不如老實念佛之人。達拉斯的同修親眼看見馬老居士,在佛七之中安詳往生,沒有病苦。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最近幾年往生的人不少,瑞相也非常殊勝。佛法講的「三轉法輪」,他們為我們作證轉。

-------------------------------------

五法無我唯識

正果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6冊
大乘出版社出版
1978年11月初版
頁131-145


--------------------------------------------------------------------------------
.



        131頁



            一切眾生,由於無始已來的內在與外誘的實執習氣之熏
        習,計執諸法為實有固性的自體,起人法二種我執。我你他
        ,情非情,一切一切,凡所見聞者,莫不以為有獨立的我法
        自性。但我們觀察有情界,器世界,與非世間的一切法類,
        不外五位,所謂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
        。此五位法,包括一切法盡。而觀察此五位法類,無論為事
        為理,或各別的單位,積聚的總和,以理推徵,都找不出如
        眾生所計執的固性我法的實體。茲試分別述之﹕



                一、五位法



            第一位心法﹕心法共有八種,即眼識,耳識,鼻識,舌
        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心的意義有六﹕一集
        起名心,集諸種子,起現行故。此義唯屬第八心王阿賴耶識
        ,其他心法沒有此種功能。若就行相集起則通餘諸識。二積
        集名心,屬前七轉識,此有能集所集的意義,但此



        132頁



        處唯取能集名心,能熏積集諸法種子於第八阿賴耶識故,所
        以不屬第八心王。三緣慮名心,八個心王俱能緣慮自分境故
        。四心又名為識,識者分別了達境義。細了別通於諸識,粗
        了別唯局於前六識。五心又可名意,意即思量,有無間覺與
        現思量二義,無間覺通於諸識,現思量唯局於第七。六據特
        勝的別義,則唯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識。如入楞伽
        經說﹕「藏識說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說名為
        識」。如左表﹕



                        ┌行相集起──通八識─據實
              心─集起─┴種子集起

                        ┌無 間 覺    第八識
              意─思量─┴現 思 量    第七識─據勝

                        ┌細 了 別
              識─了別─┴粗 了 別──前六識



            心法的通義如上所說有六種,但八個心王還有各個得名
        的別義。眼識者,依止眼根,緣四顯色為境,以生了別,隨
        根立名眼識。亦可隨境立名色識。耳識者,依止耳根,緣聲
        塵為境,以生了別,隨根立名耳識。亦可隨境立名聲識。鼻
        識者,依止鼻根,緣香塵為境,以生了別,隨根立名鼻識。
        亦可隨境立名香識。舌識者,依止舌根,緣味塵為境,以生
        了別,隨根立名舌識。亦可隨境立名味識。身識者,依止身
        根,緣觸塵為境,以生了別,隨根立名身識。亦可隨境立名
        觸識



        133頁



        。意識者,依止意根,意根即第七末那,緣一切法為境,以
        生了別,隨根立名意識。亦可隨境立名法識。以上六識,雖
        然可以隨根隨境以立名,但隨根立名,具依,發,屬,助,
        如根的五義,特為殊勝,已轉依位,未轉依位,都無相濫的
        過失,所以雖可隨境立名色識等,但如已轉依位,諸根互用
        ,一根發識,緣一切境,立名色識等,即有相濫的過失,故
        經論中,多不依隨境立名,而取隨根立名為眼識乃至意識。
        末那者,末那是梵語,具足應云訖利瑟吒耶末那,唐言染污
        意。意即是思量,因此識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惑
        相應,恒審思量第八見分以為我,故名染污意。阿賴耶者,
        阿賴耶亦是梵語,唐言藏識,謂其能含藏諸法的種子故。有
        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三義,謂與雜染諸法互為因緣,為有情執
        為自內我故,所以得名藏識。

            八識心王之所以得名眼識等,總括上文可類攝為三﹕前
        六識自從所依得名,第七識從相應立號,第八阿賴耶是當體
        功能受稱。又八個識中,唯第八阿賴耶得名根本識,如樹之
        根,為枝幹葉等所依的根本,第八識為心系的總主。為一切
        法的稱現所依處,所以獨得名根本識。而前七識,則總名轉
        識,因為前七識的體性都不能如第八識之一切時處 [除已轉
        依位] 恒常無記,而有三受改轉,三性轉變,緣境轉易,所
        以總得名為轉識。

            八個心法中,前六轉識,並通善惡無記三性,第七末那
        因與四惑恒時相應,故是有覆無記。四惑覆蔽聖道無漏智不
        起,使自心不得清淨,故是有覆,但此識的行相任運微細,
        不感愛非愛果



        134頁



        ,不可記別為善為惡,故是無記。第八阿賴耶識,是酬於引
        業所感招的總異熟主,為前七轉識所薰習處,容受一切法的
        種子,若是純善純惡,如極香臭物,應不能受薰。故此識體
        性是無覆無記,它們緣境的寬狹是﹕前五轉識緣色等五塵為
        境,是現量所攝,緣實不緣假。第六意識遍緣一切法,通現
        比非三量,有無假實俱緣。第七末那,緣第八阿賴耶識為境
        ,非量所攝,境假非實,以恒審思第八見分為自內我,其我
        體本無故。若約本質,其境亦實。第八阿賴耶識,緣種子,
        根身,器界三種境,現量所攝,境實非假。此上所說的量與
        所緣境,皆是就未轉依位說,若已轉依位,若事若理,皆是
        現量,遍緣一切不遮。此八心法,皆從種子生,是實非假。

            第二位心所法﹕心所法的全義名稱,應當名為心所有法
        。具足三種意義名為心所﹕一恒依心起,二與心相應,三繫
        屬於心。如屬我物,立我所名。心家所有的法,故名心所有
        法。恒依心起,即說心若沒有,心所決不能獨存生起,要以
        心為依,才能生起作用。與心相應,簡別心王雖恒與遍行心
        所相應,但心王不與心王相應,不名心所。又相應須具足時
        ,依緣事之四平等義,由此色亦非心所。繫屬於心,即簡別
        心法雖具四義與遍行心所相應,但不名心所,以心是主故,
        能獨立自在,心所不自在,隨從於心,以心為主,故名心所
        。由此三義,簡別心色不相應行等,不名心所。心王是主,
        為心所依,如王如領袖。心所依心,如臣如部屬,助成心事
        ,得名心所。約一聚心心所而言,心王起時,心所必起,心
        所起時,心王亦必起。緣境的時候,心王緣總相,如王



        135頁



        如領袖之於國家大事總攬樞要,心所緣總別相,如臣如部屬
        之於大事兼詳細則。又如畫師資,作模填彩,盡完全貌。心
        所法總有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煩惱六、隨煩惱二十、
        不定四六類,共五十一個。如表﹕



                ┌遍  行  五─觸、作意、受、想、思。
                │別  境  五─欲、勝解、念、定、慧。
                │            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
                │善  十  一─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六位   │根本煩惱六─貪、瞋、癡、慢、疑、惡見。
         五十一 ┤        ┌小隨煩惱十─忿、恨、覆、惱、嫉、
         心所   │        │            慳、誑、諂、害、憍。
                │隨煩惱廿┤中隨煩惱二─無慚、無愧。
                │        │大隨煩惱八─掉舉、惛沉、不信、懈怠、
                │        └            放逸
、失念、散亂、不正知
                └不  定 四─悔、眠、尋、伺。


            遍行五者,以觸等五心所,周遍行起於一切心,故得名
        遍行。即凡有心起時,無論是那一個



        136頁



        心王生起,這五個心所都與它相應俱起。因為這五個心所,
        具遍四一切為所行故。四一切即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時,
        一切俱。性謂善惡無記三性,地即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
        ,無尋無伺地,或總即取九地。時即凡是有心起時,此五皆
        與心王同一剎那緣境。俱即遍諸心王,與八識俱生。別境五
        數,唯具通三性與九地二義,由闕後二,故非遍行所攝。善
        十一法,但遍九地﹔性、時、俱三義均闕,雖遍九地,由於
        闕三性故,非別境攝。根本煩惱與隨煩惱,雖然如善之闕三
        性,由於不遍九地,故非善十一攝,不定四數,雖然闕地時
        俱三義,由於具通三性,故非根隨煩惱攝。所以五類心所,
        於四一切義全具者,唯觸等五數,故觸等獨得名遍行。 [表
        略]

            別境五者,謂這五個心所,緣各別境而得生起,別即境
        ,或別指欲等五法,境即是五法的所緣。這五個心所,不如
        遍行五法,週遍行於一切境起,只能對於各別的所樂 [欲]
        決定 [勝解] 曾習 [念] 所觀 [定慧] 的四種境界而起作用
        。但此五法,不是絕對地不能俱起,有時不俱,有時亦俱,
        或一或二,乃至五法俱轉,總別合有三十一句。

            善十一者,謂信等十一法,於此世他世俱順益故,性離
        愆穢,勝過惡法,故名為善。

            根本煩惱者,煩惱是擾亂義,謂貪等不善法,擾亂有情
        的身心,使有情恒處生死,不得解脫。貪瞋癡慢疑惡見六惑
        ,為一切煩惱的根本,能生隨惑,所以名為根本煩惱。隨煩
        惱者,謂忿等二十種煩惱心所,是根本煩惱的等流。此處的
        等流義,非是前後生起名等流,而是與根本煩惱同



        137頁



        類,被其所引而生的意思。即此二十隨惑,皆是隨根本煩惱
        前後分位建立等流性故,所以名之為隨煩惱。即忿等十,放
        逸、失念、及不正知十三類,依他根本煩惱而起,名之為隨
        。無慚,無愧,掉舉,昏沉,不信,懈怠,及散亂七,雖非
        依彼根本而起,緣彼得有,亦名為隨。所以忿等二十稱染污
        法,總名為隨煩惱。又這二十種隨惑中,掉舉等八種,遍一
        切染心,凡不善有覆無記心起,它都與之相應,以其遍一切
        染心故,作用廣大,所以名大隨煩惱。無慚無愧二種,不通
        遍一切染心,唯遍不善,作用較諸掉舉等稍狹,所以名中隨
        煩惱。忿等十種唯各別起,不遍於染心,不遍於不善心,行
        位局故,所以名小隨煩惱。

            不定四者,謂悔眠等四個心所,三性不定名為不定。不
        像遍行的觸等定遍諸心,亦不如別境之欲等定遍諸地,又不
        能像善十一及染惑二十六種唯一善染性故,所以各為不定。
        此四法中,初二及後二隨一或時俱起,後二相望,必不俱起
        。

            總上六位五十一心所法,遍行別境唯是實有。善十一中
        ,前八是實,行捨,不放逸,及不害三種是假。精進三根,
        四法分故。六根本煩惱中,前五是實,惡見是假,染慧分故
        。隨煩惱中,初十小隨唯是假有,依他分故。忿恨惱嫉害五
        種,瞋之一分。覆誑及諂貪癡一分攝。慳憍二種,唯貪一分
        ,理實亦有癡分,隨增說故。八大隨煩惱中,不信、懈怠,
        定是實有。不正知,失念、放逸,是癡慧及癡四法分故,所
        以是假。掉舉、昏沉、散亂三種,有說是實,有說是假,實
        者為



        138頁



        正。不定四中,初二是實,後二是假。思慧合成以為體故。

            第三位色法﹕色法總具四義﹕一識所依色,唯屬五根,
        即五識所依五淨色根,二識所緣色,唯屬六境,即識所緣色
        ,三約總相而言,質礙名色。四又色有二﹕一者有對色,若
        準小乘有部宗,即極微所成﹔大乘即用能造色成。即十有色
        處。二者無對色,非極微所成,即十二處中法處所攝色。略
        分別之有十一種﹕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
        七聲、八香、九味、十觸、十一法處所攝色。一眼者,照燭
        義,二耳者能聞義,三鼻者能嗅義,四舌者能嘗義,五身者
        積聚義,依止義。此上五法,各為五根,非分位法,別種所
        生。根者增上出生義,此五法與眼等識作威勢,五識藉彼為
        增上緣而得生故。又具五識名之為根,此略不說。五根皆以
        造色為體,造色有能所造二種,能造即地等四種,所造即色
        等四種,五根合此能所造兩種以為體。六色者有三﹕一顯色
        ,謂青黃等,非分位法,各別種生。二形色,謂長短等。三
        表色,謂行住等。形表皆無別種子。七聲者,所謂因執受,
        與因不執受,及因俱生,可意,不可意,俱相違。今此六種
        皆別有種,非分位法。八香者,所謂好香,惡香,平等香三
        種,皆別有種。九味者,所謂苦酢辛鹹淡等,皆別有種。十
        觸者,所謂地水火風四能造及所造滑澀輕重等二十六種。地
        等四大種,各各有別能生種子,滑澀輕重等,四大種分位,
        無別種子。以上五法,各為五境,亦名五塵。此有內外,內
        者即是有情依身,外者即是器界之體。十一法處所攝色者,
        此有五種﹕極略色,極迴色,及受所



        139頁



        引色,遍計所起色,定所引色。此中前四種色是假法,無別
        種子,定所引色有假有實。實者別種子生,假無別種。此五
        種色皆是第六意識所緣境,其定果色之實者,亦眼等所緣。
        極略色者,即是極微、極迴色者、即空界色、受所行者,即
        是無表,遍計所起者,即是水月鏡像等,定所引者,定力所
        變五塵等。總上十一色法,前五是五識所依根,後六為識所
        緣境。後六名色等者,眼所取故名之為色,乃至意所取故名
        之為法。因為是與眼耳等相對以名境,所以名色乃至名觸。
        唯法處所攝色,名稍有別。法謂軌持,處謂處所,即十二處
        中之一色。雖色聲等亦名軌持及處,但以對根故名色聲等,
        沒有相濫的過失,所以唯極略等是法處所攝色。

            第四位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的意義有兩種﹕一言行者
        ,即是行蘊,行蘊有二﹕一相應行,即心心所﹔二不相應行
        ,即是得等。今言不相應行,即簡別相應行。二其全義名稱
        應說非色不相應行。如是即可簡別非四聚法。非色簡別色,
        不相應簡別心心所,行簡無為。其義即是不與色心心所相似
        的行法,名不相應行。此有二十四種﹕一得、二命根、三眾
        同分、四異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報、八名身
        、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無常、
        十五流轉、十六定異、十七相應、十八勢速、十九次第、二
        十時、二十一方、二十二數、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
        性。此二十四法,約心心所色三分位上假立非實。命根,異
        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此五種皆於心心所分位上
        假立。名句文三於色分位上假立。其餘十五種,通於色



        140頁



        心心所三分位上的假立﹔如以得來說,得智慧等是心分位上
        假立,得容貌等是色分位上假立。其餘的可以此類推。

            第五位無為法 ﹕無為者,為是造作的意思,即是一切
        有生滅法的造作,稱之曰為。真如等六,寂寞沖虛,湛然常
        住,無生滅造作,故名無為。略有四義﹕一不生不滅,即簡
        生住異滅四相,二無來無去,即簡非屬三世,三無彼無此,
        即顯沒有自他對待,四無得無失,即顯無增無減,無為離此
        四種,無造無作,所以得名無為。此有六種﹕一虛空無為,
        顯離一切障礙故。二擇滅無為,擇謂簡擇,滅謂斷障,謂由
        無漏智力滅諸雜染,究竟證會真實,名擇滅無為。三非擇滅
        無為,謂不由智力簡擇,本性清淨,或緣缺所顯,名非擇滅
        無為。四不動無為,第四禪中,苦樂受滅,出八災患所顯,
        故名不動無為。五想受滅無為,無所有處想受不行,所顯真
        如,名想受滅無為。六真如無為,此即諸法實性,真簡於妄
        ,如簡於倒,理非倒妄,所以名真如無為。此六種中,唯後
        一真如無為是諸法真實性,其餘五種無為,皆是依真如上假
        立其名。



                二、五法無我



            上述五位共計一百法,無論心心所色不相應行無為,都
        沒有眾生計執的我法二種實性。所言我者,實常主宰自在義
        ,然以心心所色等積集組合而成的有情,決無堅實主宰自在
        的體性。法者



        141頁



        軌持義,軌謂軌範,可生物解,持謂任持,不捨自性,只有
        依他如幻緣生的虛假作用,亦決無堅實自性的勝用存在。且
        再分別略述其義﹕倘有情法中有我者,所計的我以何為體﹖
        若言以色為體者,則色不應是無常,因為我是常一主宰者故
        。反之,我是常一主宰者故,色亦應是常一主宰自在。如是
        則色法不應有遷變壞滅,但事實卻與常識學理都相反,眼見
        無有一色法亙古而不變壞者,若承認色法是有遷變壞滅,又
        許為我的體性,則我性應當隨色之遷變壞滅而遷變壞滅。若
        如是者,則常一主宰自在的我性便不復存在了。其餘眼耳根
        等,皆以此理推徵例知。若我是以長短等為體者,長短等是
        色塵分位,色塵尚且是無常變壞的,沒有我體的存在,依色
        塵分位積聚的長短等,離色塵外既無別體,更不可以為常一
        主宰自在的我體了。其餘滑澀等觸塵等分,皆以此理推徵例
        知。若謂我是以心心所法為體者,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都
        是無常的,沒有常一主宰自在的勢用,都是互相資助觀待而
        得生起。要是有我之體性存在其中,則總八識心王五十一心
        所,或總聚,或一王一所,應是常一主宰自在不變的存在。
        但是我們以常識學理的觀察,心心所之總聚一多的作用,均
        非常一主宰自在,而是無常苦空無我。又縱許以心心所法為
        我體,而心王有八,心所有五十一,其我是以一心一所為體
        ﹖還是以多心多所為體﹖抑是和合心心所為體﹖實則依一依
        多依和合,皆是說不通的。因為無論為一為多為和合,心心
        所法都是無常苦空無我,決無常一主宰自在的我性。且依多
        依和合以為我體,則過失更多。所以從心從色,從內從外,
        從頭至足,從



        142頁



        皮至髓,六腑五臟,骨肉皮脈等,一切諸物,乃至所有種種
        心識念念等中,一一推求,眾生所計執的常一主宰自在的我
        ,實終不可得,畢竟都無,但是無常苦空的心心所色聲香味
        等。故云無我。

            心心所色等法和合假有的有情,已如上說無常一主宰的
        我性,而心心所色等法,亦唯是依他眾緣所成,如幻緣生,
        只有虛假事相,亦無主宰自在的我性。然其虛假軌持體用,
        念念生起,相續流來,相似有堅實自性勝用,眾生迷妄,不
        了解其依他緣生如幻,假有作用,即執為實有色聲等法,起
        常一主宰自在的法我見。而實則一切法,無論心色,都是待
        緣而成,依他而起,一一作用,皆由互相資助,相依相待,
        顯現存在,相似有一實體,實則堅實自性了不可得。要是諸
        法有堅實的自性,就不應該藉緣而成,依他以起,應該是恒
        時常住,自力獨存。但以常識的觀察,道理的推徵,聖教的
        印證,任何一法,無論為心為物,都無不依賴他緣而存在者
        ,緣聚以生,緣散則滅。決無常一主宰,自在不變的固性存
        在。所以諸法亦是無我的。

            五位法中,色心心所,是實法尚無我性存在,非色不相
        應行,既是心心所色法三法的分位,更明顯易知的不會有我
        性的存在了,無為法是諸法的真如實性,眾生從無始已來即
        未觸見過,更不會有眾生計執的我性了。

            問﹕如上所說,一切諸法皆是虛假,無有主宰自在的我
        性,則諸法中應當無假實種種的差別



        143頁



        ,何以前說色心心所等法時,又言有假有實﹖答﹕此言虛假
        如幻如夢,乃推入真門空理而談,若依世俗諦道理門時,自
        有種子所生諸法,多名為有為實法。此處唯就真門空理而言
        ,皆名假法,故與前文依世俗諦道理門說有假有實全不相違
        。



                三、五法唯識



            既然五位百法都無人法二種我性,為何現見世間有諸有
        情,人畜等之形狀宛然當眼﹖而五蘊法體,事相顯然,色可
        見,聲可聞,乃至識能分別了知,體性作用,一一顯然存在
        。若全皆虛假,諸如人法相狀作用等,都不應該存有,五位
        百法亦無可說了﹗解此疑惑,就須明瞭唯識的意義。所謂色
        心心所等是虛假幻有,無人法的我性,只是破除情計增益的
        二種我性實執,並不撥無色心等法依他緣生的作用。雖然人
        法的我體實性求不可得,但五蘊和合的假補特伽羅,與依他
        眾緣所成,有虛假事相作用的法,卻並非全無,都宛然存在
        。何以存在的呢,就是假我假法,俱是依識所變。 [唯識變
        義另文專述] 前文所說之五位百法,皆從有情自心現起。總
        要而言,從薰習與轉變的兩種道理,五位百法之總別相狀,
        人法的作用,一切一切,都顯現起來了。所以五位百法雖然
        都無人法的我性,由唯識的薰習與轉變的兩重道理,而業果
        不忘 ,亦無紊亂,人法諸相的總別相狀作用,宛然顯現存
        在。而五位百法何以唯識呢﹖如成唯識論卷七云,「識言,
        總顯一切有情



        144頁



        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
        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三分位故,四實性
        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五位法中,第一位
        心法,是識之自相,自相即是自體,這就是說,八個心王,
        是識自體相故以為唯識。第二位心所法,決不能離開心王單
        獨存在,凡有心起,心所即起而與心王相應,助成心王分別
        緣境,所以心所是相應故以為唯識。第三位色法,為心王心
        所二種所變的相分,心王必所為能變,根塵等色為所變,故
        色法是識所變故以為唯識。第四位二十四不相應行法,是心
        心所色三種的分位,以此二十四法不能自起,藉前心心所色
        三位差別假立故云分位。前三位法是實,此即假法,故不相
        應行是三分位故以為唯識。第五位無為法,是識實性,識實
        性即真如。以真如為識性者如三十論云﹕「此諸法勝義,亦
        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所以無為是識實性
        故以為唯識。前文曾經說過,五位百法,包括一切法盡。但
        五位百法如成唯識論所說,又皆不離識,故五位百法皆是唯
        識變現。

            總上所說五位百法,前四位為事相,後一位為理性,而
        五法事理皆不離識,故一切法唯識。如表﹕



        145頁



                        ┌心  法───識自相故┐
                  ┌實法┤心所法───識相應故│
            ┌事相┤    └色  法───識所變故├皆不離識故名唯識
      五位法┤    └假法─不相應行法─識分位故│
            └理性─無為法──────識實性故┘



            如是一切法中,雖無人法之我性,然以諸法歸有為之主
        一切皆唯識故,因果不亂,作受不失。了知一切法皆從自心
        現起,諸法如夢如幻義忽然現前,則無始妄心忽改,實我法
        執速除,增益損減,一異等一切妄執,皆得止息,無分別智
        忽然現前,冥合一真法界理,而證得無生法忍,入聖者位,
        生如來家。

TOP

下面的表格有错位,请进这里: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AN/an162609.htm



[此贴子已经被大象于2005-1-25 8:51:14编辑过]

TOP

看到了。五蕴百法是末学唯识学的考试内容,虽然已经学了一学期,但是仍然一知半解,十分惭愧。
非常感谢大象师兄及时的解答!
祝您新年愉快,法喜充满!

TOP

发新话题
最新文章


主页【电子禅国际】 论坛【电子禅论坛】 最新【电子禅最新】 赞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