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禅国际__您我的精神家园
发新话题

经论辑要:太上感应篇(41)

经论辑要:太上感应篇(41)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注解说:“文王之政,不过曰,哀此茕独。”言语虽简单,却将周文王治国的理念、目的完全说出来了。怜悯孤寡老幼,使他们免除忧患苦难,颐养天年,这是仁政。国家领袖行仁政,就是圣王。地方官员也要懂这些道理,推行仁政。

  注解又说:“夫子之志,亦不过曰,老安少怀。”孔老夫子是大教育家,也是如此理念。《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中,世尊教导从政的人士要怜悯、救济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由此可知,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都是这样教导我们。

  佛法讲因果,如果我们不尊敬老人,不爱护老人,不照顾老人,试问问我们自己会不会老?自己老时,是否也会希望年轻人来照顾自己,也希望受到尊重?因果循环,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爱护别人就是爱护自己,照顾别人就是照顾自己。

  “六波罗蜜”第一条就是布施,对缺乏照顾的老人,我们要特别关怀他。关怀是布施爱心、布施慈悲心、布施真诚心、布施清净心,缺衣送衣;若只缺食送食,而没有付出真诚的爱心,实在讲并无功德,只有福德,而且不是圆满的福德,因为圆满的福德中包含真诚的爱心。

  而帮助他人应该以帮他开智慧为主,帮助他离苦得乐,永脱轮回,这是真正的慈悲救护。缺衣送衣,缺食送食,只能救他一时,救不了永久。纵然能帮助他此生,他来生怎么办?佛菩萨帮助苦难众生,是教导人明了因缘果报,使他们知道:自己现在的状况是什么因缘造成的?用什么方法才能改善?这是真正的救济。

  人为什么会受苦难?一个人到这个世间来,靠两种业力。一种是“引业”,引导他到人道投胎的业力。这是他在过去生中持五戒,以此善力而得人身。另一种是“满业”,在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业之不同,而感得今生容貌、身体状况、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种种条件之不同,属于满业的果报。鳏寡孤独人士的引业与我们相同,所以都得人身,而满业却不一样。他贫穷是前生没有修财布施,悭贪吝啬;他没有智慧是没有独立谋生能力,是前生没有修法布施;他的身体不健康、多病,是前生没有修无畏布施。我们要从果看到因,从他的思想、言行、造作知道他将来的果报。总而言之,六道、十法界乃至于一真法界,都离不开因果的定律,“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我们要想自己生活得很健康、很美满,就要修因。

  若不了解因缘果报的理论与事实,就很难做到断恶修善。《了凡四训》的落实,就是《感应篇》。云谷禅师送给了凡先生功过格,功过格依什么来定的?依《感应篇》,所以《感应篇》是《了凡四训》讲的因缘果报的落实。了凡先生何以能改正自己的习气毛病,断恶修善?他深信因果,了解因缘果报,所以能完全落实。了凡先生在宝坻县作县长时,推行仁政,自己的生活特别节俭,而以俸禄帮助孤寡贫穷。他收养孤儿,天资聪明的就请老师教导;禀赋迟钝的就帮助他们学一些技能,使之有一技之长,长大可以谋生、自立。这才是真正的救济。

  世出世间圣人所行布施,纯粹是法布施。《金刚经》中比较布施,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经中四句偈布施的功德大。什么道理?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只不过养其身命,纵然能得一生丰衣足食,也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如果真正通达了佛经中四句偈,就可以超凡入圣,永脱轮回。

  “岁时春日少,世间苦人多。”看到他人受苦就要想到自己也有那样的日子,或许过去有过,或许将来会有。自己受苦时,希求别人帮助、怜悯;看到别人受苦,如果不生怜悯心,不予帮助,将来自己受苦时,同样没人理会。所以,凡遇到他人遭受苦难时,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恩怨,一律给予帮助。

>>>续载中…

  (此《太上感应篇》讲记取自净空法师启讲于1999/5/11新加坡净宗学会,“华藏讲记组”恭敬整理。)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发新话题
最新文章


主页【电子禅国际】 论坛【电子禅论坛】 最新【电子禅最新】 赞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