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禅国际__您我的精神家园
发新话题

法禪法師自在心語

法禪法師自在心語

法禪法師自在心語
若要精進修行,則生活越平凡越平淡越好。
修行的「一字訣」就是一個「捨」字。當你能夠捨得越多時,表示你的修行工夫越高。
一個人受到毀謗時,應該默默的忍耐,若能夠培養不受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世間八法所動搖的心,就更好了。
橫逆、挫折、不幸的遭遇及別人的謾罵、毀謗、侮辱等是修行者的試金石,也是修行者的大洪爐,唯有在大洪爐中淬鍊出來,才能成為大成就者。
修行首要的任務是發菩提心,所謂菩提心是指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所謂佛道者,佛所說的一切教法皆是。四聖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一佛乘及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者皆是佛道。
一個肯吃虧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人,聰明人則不容易修行,因為他凡事都斤斤計較,而且一直在估算著如何作對自己最有好處。而一個肯吃虧的人,他是以整個人類社會為考量,苟對整個人類社會有益,即使他自己吃點虧也不在意。
世間最醜陋的一張臉,不是被火燒得面目全非的人,不是天生五官不全的人,而是一張爭名奪利的臉。
人最大的財富不是家財萬貫,不是洋房汽車,而是擁有一顆善良的心。
佛門弟子一定要口業清淨,然而修行人真正能夠修到口業清淨的,並不多見。要讓口業清淨,最重要的是要閉上你的「尊口」。若要批評就先找出自己的缺點,盡量批評自己,千萬不要一味批評別人,久而久之,口業自然清淨。
飲食是為了療飢渴。修行人應把食物當作湯藥想,能療飢渴就好了,千萬不要沈迷在口腹之慾的享樂中。
要了除壞習性,有一個相當可行的作法:就是先把壞習性列出一張表,然後從容易下手的先了除,比較不容易了除的壞習性放在後頭,這麼做比較可以加強自己的信心。在做了除的工夫前,最好先列個時間表,但不可以列得太長,盡量短一點。
歷代祖師都能夠見性成佛,我也一定要見性成佛。有這種堅強信念的人,就很有成功的希望。
人命不在三十年、五十年或百年,人命只在呼吸間。因此只要有一口氣,就應該時時警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不要抱著過一日算一日的心理,更不要醉生夢死。若是個大丈夫漢,應該提起精神,打起勇氣,務必將「生死」做個了斷,絕不做隨生死流轉的懦夫。
失戀的人兒其實不必灰心喪志,更不要想到去尋短,那怕全世界的人都拋棄你,而佛陀的慈悲為懷是永遠接納你的。而且只要你依著佛陀的言教來修行,將來也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脫。這比你沈迷在男歡女愛的肉慾享受中要好上千萬倍,最起碼心靈的安詳、平和、自在及法喜充滿是沒有其他東西可以相比的。
學佛修禪並不是用來向人炫耀的,更不可拿它來作為欺世盜名的工具。不要老是逢人就說你到某寺廟或某慈善團體捐了多少錢,或者說你一天打坐幾個小時,或說你吃全素已經多少年了。其實這些大頭病還是先改一改比較好。要有一個基本的理念:學佛、修禪是要改造自己的內心,而不是用來向別人炫耀。
夫妻相處之道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觀念:不要總是想改變對方的思想或觀念,而應該盡可能的符合對方的思想或觀念。其實夫妻相處久了,很多思想觀念是會互相漸漸同化的,只是當事人不知不覺而已。
當你在盛怒的時候,一定要同時想到,我在這個時候不下任何判斷或決定。
不要在大庭廣眾面前指責他人的不是,因為沒有人願意在大庭廣眾面前接受別人的批評、謾罵或侮辱。
沒有天生的彌勒、自然的釋迦,學佛、修行一定要下一番相當大的工夫,忍受長時間的身心煎熬,最好抱著什麼都不會,一切都從頭開始學習的心理,從最低下的地方起步,隨時觀照自己的身業、語業、意業,務令清淨無染。這好比牧童在牧牛時,隨時拉著繩子,一旦牛有犯人秧苗時,即刻猛拉繩子,甚至狠下鞭子。久而久之,由身、語、意所造成的一切惡習自然能夠漸漸遣除。有了這個底子後再來做單提向上的工夫,以破除微細及極微細的所知惑、所知障。這極微細的所知障就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一破就可以親見本性,也就是明心見性。
貪心太重的人容易墮入餓鬼道;痴心太重的人容易墮入畜生道;而瞋心太重又心狠手辣的人,地獄道就在等著他進入了。
一個人的容貌是可以透過品德的修養而改變,尤其臉上的氣色更是如此。心平、氣和、神藏是美容養顏的第一良方。
參禪第一緊要處就是要不怕「喪身失命」,一定要參到血脈乾枯,心意識亡,然後絕後再甦,方才有個出身處。
養生之道有「三清」:清飲食、清空氣、清思想。清飲食、清空氣則身無病;清思想則心無病。
流水不腐,身體也是如此,為了健康要經常做適度的運動或勞動。修行人應該效法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其實以養生的觀點而言,這對健康是有絕對的好處。
修行人要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以大無畏的精神擔當一切,是好的、是善的,是有益眾生及世道人心的事,或者能讓眾生的心靈得到超脫的事,就應該要勇往直前地做,而不要瞻前顧後。
在藏經閣門前的小園中,堆滿了石頭,也種滿了花草樹木。園中有松、柏、竹、梅等都是我特別雅好的花木。我欣賞松、柏的堅貞,竹子的中空而有節,及梅花的堅忍,也欣賞石頭的質樸穩重。雖然這些花、木、石,只是一種表徵,但若能從這些花、木、石中培養優美的情操,不也很好嗎。
禪的精神是勇於創新的精神,也是富於批判的精神,是好的固然要保存下來,是不好的則要斷然割捨。世間法是如此,在修道上更是如此。
一般人都是用服飾、金、銀、財、寶及化妝品來裝飾自己,而智者是用智慧及功德來裝飾自己。
「欲」有正反兩面之別。欲望的出發點是對人類、社會、國家有益的則善;若欲望的出發點是為一己之私,甚至一味的貪求眼、耳、鼻、舌、身等官能的享受之欲則惡。
古人修行總是有堅強的信心,也都能夠為道、為法忘軀;而今人修行總是吃不了一點苦頭。其實世間法都需要耐得住勞苦方能有成,更何況要成為法門龍象或人天導師的修行人呢?
研閱佛典是要依照佛陀所說的教理,老老實實的修行,如果只是當作一般知識上的理解,那是一點益處也得不到。
发新话题
最新文章


主页【电子禅国际】 论坛【电子禅论坛】 最新【电子禅最新】 赞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