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禅国际__您我的精神家园
发新话题

[转帖]十牛图颂

[转帖]十牛图颂

日日骑牛不识牛,何须辛苦外边求,
只消蓦鼻牵來看,便是寻常这一头。

   
    《十牛图颂》,全称《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廓庵师远撰绘。

一、寻牛

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忙忙拨草去追寻”,牛有时候跑到深山草丛去,所以急急忙忙地,很辛苦的拨草去追寻。心有时候所留下来的尘境,并非真正牛的踪迹,我们真正的觉性不执一法,它是空无的,以世间上的现象来说明,不得不配合世间人的思考模式,与真正的佛法来讨论,这些字句无疑的又落入无病呻吟了,无事找事,但是也不能太挑剔,它所表达的是在寻找牛的踪迹,就是表现这些现象。
    “水阔山遥路更深”,拨草去追寻的结果,一步一步的追寻,却是水越来越辽阔山更遥,路途更加深远,寻找更困难。
    “力尽神疲无处觅”,找来找去找得却是精疲力尽,尚不见牛的踪迹,如果从头开始就知道,心地法门不可向外追寻,不令其现起五根入六尘等的怪力乱神的现象,反而容易找到自性。
    “但闻枫树晚蝉吟”,找了那麽多的地方,花了那麽多的时间,搞得筋疲力尽,还是没有地方能找到,如果静下来不找了,反而可以注意周围之间的事事物物,也许这就能现出牛的踪迹,也就能够平心静气的但闻枫树晚蝉吟。
    在这阶段的修行者是很苦闷、很急躁的,往往会发现比未修行时的烦恼更多。
  
二、见迹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撩天鼻孔怎藏他?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章离披见也麽?”在水边林下寻牛者可以看到牛走过所遗留下来的踪迹,如用功的方法对,慢慢的就可以找到它的踪迹,而野外的芳草杂陈,披离杂草之後,不就可以看到牛迹了吗?行者刚开始修学,虽然闻教知踪,但有时会把“指”当做是“月”,指者是语言文字,比量意识,用此去认知佛性本来,有时反而会迷失掉,故禅宗祖师大德,不让未开悟学人有阅读经教的机会,原因只怕错认踪迹,反而找不到牛也。
     “纵是深山更深处,撩天鼻孔怎藏他?”纵然是费力的在水边林下寻找牛的踪迹,不间断的在深山更深处寻觅,在广阔的天边找不着,也许有可能正藏在鼻孔近处。也许我们以为见不到牛踪,只因深山更深处,广阔如天际,这怎麽找得到?但不知行者往往舍近求远,有时越近的地方,越容易忽略,也越没有警觉性。

三、见牛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前面两句是描述自然的景观,黄鹂是一种鸟类,在树枝上一声一声地啼叫,也就是从声尘进入(从声得入),温暖的太阳、柔和的微风、岸边的杨柳青青随风飘扬。其所比喻的一切是那麽自然,在寻牛的过程之间,并非高不可攀。如果是找到这一头牛,其实也都是在日用应缘之间,与我们很贴切,要仔细地去见它,要从自然的环境之间去认识它,不是在“空”之间去认识它,当然“空”是修解脱的过程所绝对必须经过的,但是要认识佛性,这一头牛离不开人世间一切平凡的境界之中去认知它。
    “只此更无回避处”,已经有一点掌握到它的样子的时候,就不会被外在的一些现象所迷惑,慢慢的也就能够抓住它了。譬如,我们的习气常常应缘而起,如果能够掌握清楚,六根所面对的境界有所了知以後,如同前两句所描述的,能够很平常的住在那个境界中,而不管境界好与否,如果起了心中的分别,加上喜、怒、哀、乐的感觉,如此相应的结果也就没有办法找到它。譬如听到一句不舒服的话,心中一直冒出嗔恨心,如果能够很清楚地看着它,嗔恨心起时警觉的看着它,它就会慢慢的消失下去。看到一只黄鹂鸟在树枝上啼叫,只是清楚地看着:有鸟、有鸟叫声、有树枝、温暖的太阳、柔和的微风、青青的杨柳在岸边飘荡、…等等的境界尽入我们的眼根、耳根、身根,代表着六根对种种的境界,都能够清楚地感受到而不起心动念、不起觉受去相应,此时能够很清楚的分辨:能听的、能看的、能嗅的、能感觉的,感觉完以後再也没有习气生起,如此慢慢的去体会,就有一点见到牛的样子。此时此刻它也就没有办法回避,跑也跑不掉,因为已经知道我们的自性有种种六根的功能,有面对六尘境的功用,可以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种心的体知种种境界,所以要见牛就必须初步掌控这些消息。
     “森森头角画难成。”虽然初步的已经有点看到牛的样子,也可以体会我们的体性清净,但是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功能,可以产生六识。森森就是很深邃、深不可测,没有办法了解,如果要真正的画出它的头角,或是它全部的样子,却是因为还没有抓住它,还没有看到自性,很难描述也就没有办法画出它的头角。譬如空有不二的道理,只能够凭理念去揣测,要真正能画出牛的样子却做不到,因此森森头角画难成,不知道牛的头角是向上呢?向下呢?是长呢?是短呢?画不出来,也就是有点见牛的样子,而还没有真的得到牛,因此不能够全盘的了知。

四、得牛

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竭尽神通获得渠”,在我们修行过程之间,竭尽一切力量,所学的法不管是色身、气功、打坐、瑜珈、或者是心与习气的调理,都是尽力而为。刚开始所修的断习,当然都是粗的习气,从粗的习气毛病开始修。而微细的习气在表面上,尚未破色身以前都觉得没有事,面境似都想的开,其实不是那麽简单的,在身、心两方面都有基础以後,粗的习气控制得好,五戒、十善都做的到,色身突破就能够开悟了,开悟了就是得到这一头牛。所以竭尽神通获得渠,而对於所说的神通,并非是指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这些神通,是以种种的方法、种种的精神,打通色身而能够通达。
    通达有两个意思,色身破的时候,体性可以通外面,才可以感知一切境界,譬如虚空之间有佛、有菩萨、有护法、有怨亲债主、等等都能够知道,所以一个开悟的人,心的灵知灵觉很强可以感知很多,而身体可以通外界,也就是通达之意。因此要通达,色身一定要破,有心的灵知灵觉也就是心通,能够心通也就是色身破了,而竭尽种种的精神,能够打通我们的色身,才能够获得法身,这个时候的法身,与野牛的脾气是相合的,刚开始还真分不清楚,菩提自性本是清净,为什麽开发出来以後不能够自在无碍?还是有烦恼、有执着不好的事情、对於顺、逆的境界还是很执着。这个时候心就必须要去磨练它,对於好的也不用特别的高兴,保持一个平常心,好、坏、顺、逆都能够无碍。
    竭尽神通获得渠的“渠”,代表牛性也是代表法身,也代表习气毛病,因为这个时候真妄还是搅和在一起,还没有办法分得清楚。但是实际上,可以觉知的心来观照你的习气毛病,虽然不见得能够完全控制,但起码也不会太离谱,烦恼是心里面的烦恼,不会变成色身上的境界。有时候内心的境界是非常的热闹,但表面上看来还跟一般人一样,因为初步的智慧还是有,只是管不到内心澎湃的心意念而已。
    “心强力壮卒难除”,真心就是空,我们修空性,而空本来就是无相,要去修甚麽空性?我们这个空体本来就没有一个性向,真心是以空为体,以灵照为本,以灵觉来照一切因缘,即使不用修行,自己本身都有这种功夫,即此因缘来时,能觉知而应缘;没有因缘来而起心法,就是你的妄想。一定有因缘来,你的心才会应缘,而真心应缘时就生起法,内心感觉该怎麽做?它就会现甚麽境而去做什麽事,这个真心是我们要去修的,真心以空为体,以灵照为本。如果是我们尚未修得清净时,我们还有一部分是妄心,妄心包括习气、毛病,以及一切的执着。真心在应缘以後,妄心接着第二念、第叁念,都是一些妄想,就看你习气毛病有多重,如果习气毛病淡薄一点时,也许动第叁念、第四念的念头时,马上就能摆脱掉。圣人是没有妄心的,有应缘的心时,对於法相只了知一下就放下!不再去执着。
    真心也就是野牛清净时,真心是跟空一样,能够产生一切的妙有,妙有是怎麽显现的?就是以灵照为本而现一切境界,所以心强力壮,力壮的力是习气的力量,例如我们与人家谈话时,有一个觉知知道这句话不能讲,但是没有控制好,还是说出来啦!这就是你的觉性先知,尚且无法压制你的习气毛病,不能够讲最後还是讲出来了!讲出来就与人家结怨哪!也就是心强力壮,你的心还很野、很强,习气毛病还很重。因此,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够把野性的习气毛病都清除掉,所以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有时才到高原上,这是处在空的境界时,也就是圣境时。
    “又入烟云深处居。”有时候是已经解脱出来啦!到高原上看到的芸芸众生,众人皆醉我独醒,看得清清楚楚,但是有时候习气一来,障碍来了,又迷误掉、落入漩涡了,又入烟云深处居。本来追这一头牛已经很辛苦啦!从第一个图看到牛的踪迹,就一直追,追到现在终於抓到它了!菩提自性显露出来的时候,还很安慰的觉得自己解脱了!修得不错!一旦障碍来,又迷糊不清了!又去烦恼!又去执着!自性不见、野牛又现出来,因此得到牛,并不能够马上清净,得到牛必须花很多的力量去驯服,因此第五图就是在牧牛。
    这头牛得到时,譬如有很大的神通力,因为动、静、根、觉、空、灭六结使的“觉”开发出来的时候,很多事情你都懂、都知道,但是习气毛病没有灭除时,知道的越多、烦恼越多,定力不够时,也会搞得乌烟瘴气,而在这个时候,是好、坏都有的境界。

五、牧牛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鞭索时时不离身”,在牧牛的阶段,鞭子和绳索,随时都不能够离开身体,随时都要绑住这头野牛。如果您觉得它蛮乖的、蛮听话的,把鞭子和绳索都收起来了,结果一下子功夫,它的习气毛病又发了、又犯了!
    “恐伊纵步入埃尘”,修行若无境界来磨,是不能了知心真的清净吗?好像练的不错了,但面对尘境时,一下子功夫又迷失在色、声、香、味、触等的尘境之中了,一下子又迷失了,又陷落进去了。如果鞭子和绳索时时不离身,有问题就打它、罚它、骂它,这样子一天天地过去、一年年地过去,它的习气毛病会越来越少,懂得的也越来越多,而所懂的事情增加心意念的力量以外,知道习气毛病离您越来越远、脱离了,哪一个习气以前很重,现在很淡薄了。
   “相将牧得纯和也”,不管怎麽样,在战斗之间,或者是互相惺忪相惜之间,慢慢地可以把这一头牛牧得很纯净、很祥和。但在牧牛之间,善、恶都不能去执着,有时也会因为善而让我们迷失了,要守得住像石头一样没有罅隙,不管善、恶、顺、逆都无碍,反正就守住一个念头,最後才能逼得它非常的听话、清净无碍,牧牛牧得很纯和以後,亦是相将牧得纯和也。
    “羁锁无抑自逐人”,给牛上的枷锁、绳索都不必再用了,因它已是顺服了。虽然羁锁都不用了,但是它还是乖乖地不敢乱跑,亦步亦趋地跟着您走,因为它对於世间上的一切荣华富贵,看成空花雪月,这些都不留恋了,也没有什麽兴趣了。前面的境界讲它还在留恋芳丛,现在没有什麽可以留恋的。要跳舞、要看电影也都没有兴趣了,所有书有如糟糠,都也看不下去了,真正到了那个境界的时候,觉得什麽都是没有意义,喜欢看的就是只有佛经、思惟佛道,也可以从中得到印证自己的境界、自己的修证,懂得的也越来越多,这才是自己真正受用的;其他的如报纸、杂志,讲了一大堆,有什麽意思?行者至此,反过来会对众生产生一种悲情、慈悲的心,那是很自然的,也就会去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那是到一个阶段时,自然而现起的慈悲心,尚未到那个阶段,您现不出来。有的人也有了那个慈悲心,但是他尚未进入状况,所做的事情却是一般的,讲得比较粗俗点的,沾一下边只是帮帮忙、打打杂而已,真正解决不了人家的问题,因自已身心尚有问题。

六、骑牛归家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骑牛迤逦欲还家”,迤逦就是玩耍之意,也就是骑着牛很优游地去玩耍,不急不徐,一边走一边玩,然後回到家来了。
    “羌笛声声送晚霞”,吹笛者心情是非常的愉悦,面对着晚霞,一切是那麽地祥和、自在。所以骑着这一头自性的牛,要回到我们本是空无的家,用这个自然的笛声来歌颂外在的自然界,没有什麽特别,太阳的起落都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没有一些怪力乱神的神通,只是证到这头野牛清净以後,也没有什麽特别,如上面所说的得失还无。
    “一拍一歌无限意”,这个人骑在牛背上,一个节拍、一个节拍地唱着歌曲,听起来是密意连绵!一拍一歌之间,自然去感受与体会自然界之现象。在没有清净以前,还不认识您的自性,等到清净以後,它可以跟您搭配的很好,也就是说您也可以跟它配合起来,而我们觉知的体性,本来就可以了知一切境界,知境後能自在无碍,正是佛性的显露。
    “知音何必鼓唇牙”,真正地认识自性本来的样子以後,这个才是所谓的知音,知音就不必要用语言、文字,不必要挤眉弄眼地作记号、作暗号的,因为既然是知音就用心去感通,互相的了知、体会它要做什麽、知道什麽,言语道断。

七、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行者驯服野牛,骑在牛背上,悠游自得地已经回到了老家,回到老家来的时候,牛也空兮人也闲,为什麽牛会空掉了?因为已经没有习气毛病,让它来扮演警察,所以这一头牛无所事事,因此也就不见哪!这是已经达到另一个境界了。刚开始入初禅时,体性要扮演警察,随时在观照您的妄想、习气,现在心已清净,觉性已经不必了,现在也不会再乱犯错,这个时候这头牛空掉了,觉知的自性也不见哪!其实真的空掉觉知心吗?不是的,是觉知心与应缘心合一,此应缘心以前也存在,只是凡夫觉知後,随着以自熏习气相应,认第二念起为自心,不认第一念对境的应缘心为心。
    现在因修行断习、断妄,使牛性与应缘心一致,如此看来,似觉知心不见,只存有人的样子。故此图说忘牛存人,但此人非凡夫之人,是指能应缘觉知一切法的人。至此境界人要干什麽呢?无所事事,以前与心、习气战斗,是随时来对治内、外境界,随时调理内心的妄想执着。现在没事做了,因为野牛的妄想、习气已经被您驯服了,故说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叁竿犹作梦”,以前驯牛时,早起晚睡,总有做不完的功课,现在野牛已驯服了,没事可做,只有随缘休息、睡大觉。太阳已经照到叁只竹竿那麽高了,您依然还在睡觉!这所讲的是什麽呢?以前很用功,叁点就起来准备四点开始用功,战战兢兢地、精进地在用功,现在无事可做了,所以睡觉睡得很晚了才起来,表示无所事事。
    “鞭绳空顿草堂间”,鞭子是用来打牛的,打的是这一头野牛,现在牛已经是清净牛了,不必再打了。绳索要绑的是这头野牛,然而如今一搭一唱已经是无限意了,也不必再绑住它,所以把鞭子、绳索,都丢到草堂间不用了;这段所表达的意义是,一个人修证到心清净以後无所事事时,就无事可做,若此人不去行菩萨道,真的不知要干什麽好?祖师大德们常说的:“吃饭、睡觉、窝屎就是在修行。”没有事做了,到清净的时候,如果不去行菩萨道真的是没事做了,不去度化众生,您要做什麽?还是没事做啊!

八、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鞭索人牛尽属空”,七地以前菩萨还有功用行,修去除内心的习气毛病,所用的东西是鞭索,要加诸於人及牛身上。牛者对清净体性而言,是要认识它,熟识它,而对於人性的习气则要断除它。以前拿着鞭子、绳索,要绑住这一头野牛,现在不必绑了,因为这一头野牛已经驯伏了,如今这一头牛也不见哪,不见了故不需要鞭打,也不需要绑了。鞭索就是代表工具,代表所使用的一切佛法,至此时不必用了,人的习气不见,而牛的清净体性也不见哪!都清净时何需动用到佛法,不必用了,所以鞭索、人牛都属於空了。
    “碧天廖廓信难通”,碧云青天,浩瀚无量无边,在有佛处,有的人可以观照其他的世界,上天宫下凡尘,在觉知历历的时候,一切随缘。有时候却演变成很多奇奇怪怪的事件,譬如有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神我跑到哪里去了?或者是跑到哪个世界去了?刚悟的人,觉知历历,与你有因缘的,都会感召到,有些是被动感召,有些是主动去应缘。当行者修证到空、无相、无愿叁叁昧时,人、牛俱忘的时候,入空了,人心与碧天廖廓反而不通了,故言“碧天廖廓信难通”,两相断绝了。通好不好呢?通就是有因缘果报的牵扯,现在不通,就是悬空了、感召悬绝了,因此这个时候佛法不必用,人也空了,牛也空了,哪个天界、或者是世界,还会与你有缘吗?没有了!断讯、断绝了!
    “红炉焰上争熔雪”,一般的凡夫在人世间,争争夺夺、打打杀杀的,或者是业力的牵扯、心灵的战斗,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争的都是像火炉上面的雪,雪在火焰上转眼被化成空了,有何可争的?所争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不必再争了,也没有一个心去争哪,人、牛皆空,佛法也不必用了。控制一切内心的执着,且能看开一切的因缘,不随缘搅和。走那麽远的冤枉路,折腾了一些岁月时日,觉悟後到此方能合祖宗。
    “到此方能合祖宗”,现在修证到这里,解脱知见证到了,一切因缘缠不上你,才合乎禅宗祖师大德们所要求的,人、牛俱忘的境界,凡圣不居的境界,也就是这个样子。

九、返本还源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返本还源已费功”,修行者自开悟後,了知自性与习气之妄与真,为要回到本来的面目,回到自性本来清净的源头时,到底花费了多少的时间与功夫?当然是费了很大的力量,才把这一头牛驯服。修佛法最重要的观念是返本还源,不是有一法可得,是恢复原来具有的佛性功能。
    “争如直下若盲聋”,证得无所不能知、不能照的境地时,到目前这个阶段、这个状况,却好像没有眼睛、没有耳朵一样,难得要像聋子、像瞎子一样,不听不闻,为甚麽呢?因为不被外境所转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不觉。到这个时候,真的都做到了,看似看了,但是了知於心中就好,也不会有甚麽幻化的心来跟它相应,很淡薄!有的人修到一个境界的时候,即使是自己家父母生病了,或者是发生什麽事了,好像跟我都没有关系一样,不痛不痒,我这种心态对吗?我的心死掉了吗?为什麽没有感情了?质疑自己了,而心死了就是这个样子,回到本来清净源头的时候也是这样,大部份的人走到空无的时候,都是这个样子。
    为什麽菩萨要再转回头?因为守着空无、执着空无,就会一直空下去,菩萨转回头来还是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身,再来度化众生,所以又有忧、喜、苦、乐等等觉受,感觉了却是不会造成烦恼。
    “庵中不见庵前物”,在自性里面,见闻觉知犹在,为何不见庵前物呢?因为觉知与境界两者是一体的,要看自性以外的物相当然是看不到,因为您就是它,它就是您。庵中无物,庵外也无,庵外有物,内、外是一体的,内、外没有分别,怎麽可以在一体之间,看到另外一个相呢?就是有所见,因无直接因缘,也会难得去攀缘,好像什麽事与我无关了。
    “水自茫茫花自红”,一切自然景观,让其自然地运转,不要兴起触景生情之凡情。诸水照样分支流入茫茫大海中,是浩翰无量。诸水居高处往低处流,流入平面积聚成海,茫茫一片,动性、静性与我自性了无牵挂。万物照常生灭,春有百花,花开 丽,时移境转花落自然成。而红花的美丽,也不因为你的修证层次而改变,宇宙万物仍然是那麽的自然运转!

十、入廛垂手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第十图中的大德很自在,所穿的衣服也自在,他把胸膛露出来了,古代的人有时不穿鞋子、赤着脚,到市集里面来。因为旅途劳累,土灰沾满整个脸部,但是心情怡悦,菩萨并不因为一切的劳累而觉得苦楚,所以永远保持着一个非常开朗、快乐的心境,更没有所谓好、坏的境界,永远保持着一个平常心、欢喜心。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这个主要在讲修禅的人,证悟到空、无相的时候,本身对法并不执着的;对法不执着以後,在度化众生之间,也不一定要用世间禅里面的这些神仙的神通。佛法与修世间禅的最大不同,是一个要求解脱,一个是执着心的神通异能。这两句话也在说明,禅者的一种风格,他怎麽度人、感化人?他怎麽用他的方法去度?要懂得他的意思。

[此贴子已经被云飞鹰游于2002-12-30 16:37:43编辑过]

南无阿弥陀佛
呵呵,是耕耘先生讲解的吗?^_^

TOP

呵呵,写牛写的好极了。

TOP

发新话题
最新文章


主页【电子禅国际】 论坛【电子禅论坛】 最新【电子禅最新】 赞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