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禅国际__您我的精神家园
发新话题

持戒护生

持戒护生

六波罗蜜---卷二

(二)尸罗波罗蜜
甚么是尸罗?尸罗是梵文,中文译曰戒。防非止恶,不自放逸,名之为戒;持之贵在摄心。
释迦世尊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度了阿若憍陈如五比丘,自此以后,说法四十九年,弘经三百余会,所应度的众生都已度尽,世尊知道住世无益,就在娑罗双树间示现入涅盘。
时值中夜,四周寂然无声,世尊将要示现入灭,以后佛的弟子不再可以时时见佛。既然时候无多,世尊慈悲心切,对当时的弟子及后世的众生作最后的警策;亦可以说是世尊将入涅盘前的遗嘱。世尊金口一开,第一句就是:「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
佛的弟子分四众,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之中以比丘众为首,所以佛语比丘,总赅四众弟子。
甚么是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是梵文,中文译曰别解脱。别解脱者,在于个别人持戒或不持戒。若持戒则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可以断烦恼,烦恼断便是解脱。「别」者,别在一人,故称别解脱。
世尊又说:「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佛在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问:为何世尊以戒律系缚我们,令我们不得自由自在?
答:若想见佛性,必定要持戒清净,梵行清净。佛遗教经云:「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
我们的眼意鼻舌身五根,攀缘外面的花花世界,很易生起贪心、瞋心、痴心。由贪瞋痴主使我们造业,有业就要受地狱、饿鬼、畜生的果报,受报完毕,生而为人,仍受余报:多病短命,为人所轻贱,在生活上事事都不如意。因为不如意,于是怨天尤人,贪瞋痴又再复起,后世又再受果报。所以说「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又云:「是故智者制而不随。」
有智能的人,能制止自己的五根随诸外境而造罪。怎样制止五根造罪呢?只有一字,曰「戒」,故佛遗教经云:「戒能摄六根,能制五情,若不持戒,何来有定有慧。」
持戒之力,能降伏我们的结使烦恼,若不持戒,瞋心起时,杀心随起。就算杀心不起,却起恶口,甚或打骂于人。若见美色,淫心即起。见他财物,不惜偷或骗。若持禁戒,则能降伏我们的贪瞋痴烦恼。贪瞋痴降伏了,禅定易得,有禅定则智能现前,以智能断灭烦恼,烦恼若断,轮回亦止息。
原来世尊制戒,是帮助我们解脱生死,不是以戒律系缚我们。世尊欲令我们得最大的解脱,最大的自在,才教导我们守戒。
为求解脱生死,必须严持戒律。就算你广读三藏十二部,如果自恃多闻而毁戒,多闻不能救破戒地狱苦。若有人弃舍佛所制的戒律,就算他在山上勤修苦行,亦不会得道,而且命终之后,更堕恶处。是故应当坚持戒律,如惜重宝,如护身命。
一切众生虽然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才可得见。涅盘经云:「欲见佛性,证大涅盘,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若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菩萨若不持戒,当坠三恶道中,人身尚且不能得,更何况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禁戒,则是如来所赞叹。」
地持论说:「三十二相无差别,皆因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贱人身,况复大人相报。」
无论是人天乘、小乘、或是大乘,都是以戒为主。譬如大厦,要有地基及坚固的钢筋;四根本戒就好象地基,遮戒等于钢筋。地基造得不好,或是钢筋坏了,大厦就会倒下来。
在家人不持在家五戒,来生失人身;出家人不持具足戒,不但失人身,而且佛教亦会灭亡。所以说:「毗尼者,佛法寿命。毘尼住世,佛法亦住。毗尼若灭,佛法亦灭。」
梵语毗尼,译曰戒律。如果比丘不持戒,即戒律灭,佛法亦随灭。若想佛教常住世间,第一个条件就是坚持戒律。
甚么叫做四根本戒呢?杀、盗、淫、妄,是四根本重罪,因为杀盗淫妄是三恶道的根本,所以叫做四根本罪。又因为杀盗淫妄的本性就是恶,就算佛不制戒,犯了杀盗淫妄,都会有罪,所以又叫做性罪。
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名为四根本戒,或称为性戒。至于酒戒,就名为遮戒。遮即遮止之意。酒的本性虽然不是恶,但是酒能乱性,酒醉后容易造杀盗淫妄的罪,佛为了保护我们能守四重戒,所以禁止我们饮酒。
现在简略的解释一下四性一遮戒。
第一.不杀生
一切有命者,乃至昆虫、飞鸟,都知道爱惜生命,都贪生怕死,缘何为了要穿好的衣裳、为了饮食或为了财利而杀众生?命断了就不能够再恢复,所以杀罪是罪中之重,十不善业中杀业最第一,菩萨戒之中亦以杀戒为首。若有人修种种福德,但是他喜欢杀生,那么他修的种种福德都是枉然。
一切功德之中,不杀第一。不杀之人,临命终时,内心安乐,无疑无悔。无论他生在天上或是人间,都得长寿,乃至成佛之时,住寿无量。杀生之人,死时心怀悔恨,死后堕地狱,若得人身,多病短命。
如来一代时教,不离慈悲喜舍,故如来制戒,以杀生为重。一切众生都有灵性,甚至蝼蚁尚且贪生畏死,所以菩萨行以救苦为先,佛出世大悲为主。如果食众生肉,又如何称为大悲救苦,如果无大悲心,又怎可以称为菩萨?
有人曾问我:「受了菩萨戒要不要持长素?」相信你们现在已经找到答案。
戒杀即是修无畏施。佛教主张度生,不主张杀生。杀生之人,结怨无限,众生憎恶,如何肯受度化。
我身彼身,我命彼命,为何我们只知爱惜自己身命而损他身命?不但失慈悲心,更长养自己的恶心。就算杀生无罪,也不应损物害命,更何况杀罪是罪中之重。护惜生命,先从衣、食开始。
第二.不偷盗
有主之物,无论一针、一草、一纸、一钱,予而取,不名为盗。不问、不予而取物离本处,据为己有,名之为盗。
盗的种类很多:例如偷取、劫取、骗取、要挟而取、抵赖、借而不还、瞒税、代人保管财物而后来据为己有,还有,邮包内附函件都是盗。
人命有两种:一者内、二者外。若夺人财物即夺人外命,因为内命依靠饮食、财物才能够生活。若夺人财物,彼人可能因而饿死或冻死;就是不饿死冻死,失去财物的人,心内忧愁苦恼。所以盗人财物是重罪之一,死入地狱;生而为人,贫穷苦楚;就是怎样勤苦求财,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第三.不邪淫
菩萨利生,不杀为主;菩萨自利,不淫为首。惟在家人可以正淫,不可以邪淫。正式夫妇以外之淫,名为邪淫。
淫念染污净心,令失正念正定,故淫欲能系缚众生,令不得解脱。淫是众恶之源,因淫心而起的杀盗妄,例子多不胜数。
四十二章经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楞严经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淫是生死的根本,出家众为求出三界的生死,所以正淫邪淫皆不可犯。
第四.不妄语
以欺诳之心,作不实之言者,是为妄语。
佛言:「无惭愧人,妄语覆心,道法不入。」妄语之人,先自欺,然后欺人;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颠倒。最大的妄语罪是未得菩提谓自己得菩提,未证圣果谓自己证圣果;大妄语成,堕无间地狱。
两舌、恶口、绮语,亦属妄语。两舌指搬弄是非;恶口指发言粗犷,辱骂众生。绮语指以染欲心,戏弄谈谑。
恶口也有开方便的地方,例如父母以爱心来责骂儿女,目的是希望他们改正错误,不是以恶毒心责骂,所以不犯恶口。对患了绝症的病人说:「你会很快痊愈。」是安慰病人,亦不犯妄语。
第五.不饮酒
除了药酒之外,甚么酒都不可以饮。问:酒能驱寒,对身体有益,为甚么不可以饮?答:酒的益处小,害处多。酒能令人心神放逸,酒后乱性,很多杀盗淫妄都是酒后发生。
于在家人而言,不杀、不盗、不邪淫、名为身善律仪;不妄语,是口善律仪;再加上不饮酒,就称为在家五戒。受持五戒,保你下一生得人身,但未能了生死,若想了生死,应受比丘比丘尼具足戒。无量的善律仪,一切具足满,又具足如来的戒法身,所以称为具足戒。但是未能成佛,求成佛则必需受出家菩萨戒。
持戒有甚么功德呢?
因持戒而不造罪,无罪则心无悔恨,无悔恨则内心安宁,因安宁而得一心不乱,因一心不乱而得智能,由智能得解脱,解脱就是涅盘,所以持戒是涅盘的初门。
人虽然贫贱而能持戒,犹胜富贵而破戒者。世间一切香都不能够远闻,惟是持戒之香,周遍十方。持戒之人,天人恭敬,现在常得种种快乐,临终之时,自知持戒清净,所以心不怖畏。死后生十方佛前,闻法而得解脱。
以戒律庄严自己,胜以七宝庄严。何况持戒之功德宝无人能够夺去,所以我们应该护戒,如护身命。大乘理趣经云:「护净戒者,行住坐卧及经行处,其地吉祥,一切人天,应取其土,顶载供养。以是当知,持净戒者,于诸众中而为第一。」
上来讲的都是戒,未讲波罗蜜,甚么是戒波罗蜜呢?
菩萨持戒,不为生天,不为得名闻利养,亦不是为自己早得涅盘;而是以大悲心,为愍念众生故,先持戒自检,然后劝令一切众生持戒,是为尸罗波罗蜜。
又,菩萨持戒而无持戒之相可得,为甚么呢?试观一下戒法从何而有?是从罪而生,无罪则不需要制戒。如不杀生,是对治杀生之罪,若无杀生之罪,不杀生的戒法亦了不可得,何必贡高我慢,着我持戒、他毁戒,着了我相、人相,而起憍慢。憍慢是烦恼,有烦恼则不能够到彼岸。既然不能够到彼岸,则不称为尸罗波罗蜜。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以那一个心来持戒呢?过去心已成过去,现在心剎那不住,转眼之间又成过去,未来亦未至,持戒的心了不可得。以不可得心持戒,才能到彼岸,是名尸罗波罗蜜。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谕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以戒为师,先持戒自检,然后劝令一切众生持戒,是为尸罗波罗蜜。阿弥陀佛,^_^

TOP

是啊是啊
只是一些个人想法,只是一些个人想法而已

TOP

发新话题
最新文章


主页【电子禅国际】 论坛【电子禅论坛】 最新【电子禅最新】 赞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