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禅国际__您我的精神家园
发新话题

.六.妙.法.門.

.六.妙.法.門.

.六.妙.法.門.
  天台宗之六妙法門屬於「不定止觀」。法門所以通稱為「妙」,是說若人依此法門去修,不僅能超出三界輪迴,更可證得一切種智(即是成佛)。

  呼吸是生命之根源,假使一息不來,便會立刻死亡,可見呼吸對生存是如何重要了。六妙門的修持方法,主要是教人在呼吸上用功夫。且分為六個階段: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

  一、數

  數息吐出名呼,入內名吸,一呼一吸成為一息。首從第一息數起,當出息則數一,再出息竟則數二,乃至第十息畢,再回頭從第一息數起,如是終而復始。

  若未數至第十,其心於中忽想他事,忘記數目,則應停止再數,應當回頭更從第一數起直至第十,一一不亂,各自分明,如是乃為正當的數法。又數第一息時,不可數第二,如數第一息未竟,隨即數第二息,名為將一數二。也不可將二數一,如息已經入於第二,始數第一,此二者均為有過。應該在一數一,在二數二。又不滿十數者,則為減數,若過十數者,則為增數,總之增減之數,皆非得定之道。又應知數入息時.則不數出息,數出息時,則不數入息。如果出入俱數,則會有息遮病,生在喉中,如有草葉,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令人不安,是故數單,不可數雙。

  由於心息二者,相依為命,故有心則有息,無心則無息。又隨心而有差別,心粗則息粗而短,心細則息細而長。是故數息日久,逐漸純熟,心息二者,任運相依,心隨於息,息隨於心,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息自住,息既虛凝,心相漸細,遂覺數息為粗,此時可捨數息,當一心修隨息。

  二、隨

  修隨息前,首應捨掉前面數法。

  息入竟時,不可數一;息出竟時,不可數二。其心時時隨息出入,息也時時隨於心,二者如影隨形,不相捨離。當息入時,從鼻、口經咽喉、胸、心至臍部,意要隨逐。當息出時,從臍、心、胸、咽喉至口、鼻,其心也要跟著,決不放鬆一步。

  如此隨息日久,其心更能凝靜,息也愈微,此刻忽覺出入息與尋常不同。由於我們平時心粗,不能覺察到息之有異,而今心已入精微,便知息之長短、粗細、溫寒、有無,更能感覺到呼吸從?身毛孔出入,如水入沙,也如魚網,風行無阻。這時身輕柔?,心也怡然凝靜,到了這個時候,對隨息也心生厭倦,改而專心修止。

  三、止

  修止可以令人妄念不起,身心泯然入定,由於定法持心,自能任運令心不散。

  前面修習數、隨二門,雖能令粗念寧靜,但細念仍舊波動。止則不然,能令心閑,不需謀諸事務。平時吾人之心,一向追逐外境,從未有停止過,如今要將其收束,不准它再活動,如以鎖繫猿猴,牠自然不能亂跳;修止也是如此,如能將心念繫在一處,也就不會胡思亂想。

  究竟將心繫於何處呢?其一、可以止心於自身的鼻端上,兩目一直注視鼻尖,令心不分散。其次、專心繫於肚臍,丹田之間均可。其三、或止心於出入息上,息出時知其出,息入時知其入,如守門人,站在門側,雖身未動,但能知有人出入。如此修止,久而久之,妄想活動自能停止。

  理論雖是如此,但初學的人,功夫未能用至於此,實在不易入手。若人能有恆心,以數、隨的方法,試用三五個月,功夫成熟了,屆時不僅能知何為修止,而且一修便能相應。靜坐一兩小時,身心不動,輕安愉快,非世間五欲可比。如若不實地去修習,光是談論定境,等於說食數寶,實在於己無益。

  前面所說是繫心法,目的在於將諸妄念制於一處,令心不馳散,但這仍是一種很粗淺的功夫,實際上既有所著之處,必有能緣之心,因此,將諸妄念制伏之後,便要棄止修觀。

  四、觀

  我人平時兩目終日注視外境,所用的都是浮心粗念,而今當靜坐時,兩目合閉,以心眼向內看,觀察微細息出息入,如空中風,來無所從,去無所往,息既無所有,人生又從何得,以有氣息,始有人生,今觀身中之皮肉筋骨等,皆是虛妄不實,再觀內六根對外六塵,於其中所領受的一切境界,都是苦非樂,由於六塵境界,全是生滅法,經常有破壞,一旦境過情遷,則苦惱心油然而生。再觀平時所用之心識,也是生滅無常,剎那不住,一時想東,一時想西,猶如行客,投寄旅亭,暫住便去,若是主人,便會常住不動,而眾生迷而不知,認客為主,迷妄為真,因此,有生死輪迴,受種種痛苦。

  再觀法無我,諸法雖有千差萬別,總不出於地水火風之四大種,地大種性堅,能支持萬物;水大種性濕,能收攝萬物;火大種性煖,能調熟萬物;風大種性動,能生長萬物,此四者周?於一切色法,所以稱它為大,又能造作一切色法,故名為種。

  吾人於出生前,全由母體攝取氧氣和營養,靠母體的四大種,來維持自己生命。一旦出生後,便靠自己呼吸以取氧氣,由自己消化以攝取營養,此則直接靠外界的四大種,來長養自已的內四大種。如進食穀米菜蔬,經腸胃消化後,則變為皮肉筋骨等。如飲進湯水,則化為涕唾膿血等。假虛空之溫煖,可使身體不冷不熱。依空氣之流暢,始能形成口鼻之呼吸。常人妄認四大以為我,共實,假如髮毛爪齒是我,則榖米菜蔬便為我;若涎沫痰淚是我,則河流海水便為我;若周身煖熱是我,則太虛溫煖應該為我;若鼻孔呼吸是我,則空氣流動便是我。唯事實不然,外四大種既然非我,內四大種又何曾有我?因為人生由外四大種,轉為內四大種,人死由內四大種,變為外四大種,其實內四大種和外四大種,並無差別,一息存在便是有情,一息不在便是無情。有情與無情,又有何異?內四大與外四大,既然均皆無我,我又處於何方,故觀諸法無我。

  若人能作以上四種觀行,便可破除四種顛倒。一、人生原是幻化無常,眾生執以為常。二、人生都要承受生老病死種種痛苦,眾生以苦為樂。三、四大本空,五蘊非我,眾生妄認假身以為真我。四、人生九孔常流不淨,眾生以為清淨。上述四種顛倒,實乃眾生生死的泉源。若人洞破其真相,自可免除生死痛苦。

  修觀雖比修止為高深,但與修還比較,則仍屬浮淺,因而當修觀相應之後,應更進一步去修還。

  五、還

  前修觀時,見入息覺其無所由來,觀出息也察其無所往,具見因緣和合方有,因緣別離則無。因有能觀的心智,始有所觀的息境,境智對立,不能會歸本源。此觀之心智,究從何處生?若從心生,則心與觀,應分為二,如父與子,為獨立個體,但事實不然,由於前修數和隨時,並無觀心。若說從境生,則境是色塵,色塵無知,無知色塵何能生觀?若此觀是由心境共生,則應兼心境二者,一半屬於有知,一半屬於無知,如此則無情與有情混為一談,於事實上便犯了相違過。照理能觀之心智,實從心而生,既從心生,應隨心滅,則為幻妄不實。

  《楞嚴經》云:「一切浮塵,諸變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求於去來,本不可得。」

  外在的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尚是虛妄,何況內在的能緣之心智,自然也如夢幻泡影,無有真實。須知心的生滅,等於水上起波,波的起落,並非水的真面目,需待風平浪靜,始見真水,是以生滅的心,非是真性,真性本自不生,不生所以不滅,不有所以即空。由於空的緣故,根本無有觀心,既無觀心,豈有觀境,既知境智俱空,便與還相應,心慧開發,任運破除粗重煩惱。至此雖能達到返本還源,但仍存有一個還相,依舊是障礙,因此需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捨還修淨。

  六、淨

  行者於靜坐修六妙門,必須要有善巧方便,否則,功夫實難進步。假加終日心猿意馬妄想紛飛,則應用數息,調伏身心。或時昏沈散慢,則用隨門,明照息之出人,對治放蕩昏沈。若覺氣粗心散,當用止門,繫緣一處,安守一境。如有貪瞋癡煩惱頻生,可用觀門照破無明,滅除諸惡。

  以上諸門,能制止種種妄想,斷除粗重煩惱,但是不能稱為真淨、欲得真淨,必須了知內外諸法,皆是虛妄不實,畢竟無有自性,於一切諸法上,不生分別,即微細塵垢也不起,不僅離知覺想,也無能修所修,能淨所淨,如太虛空,也不落於有無,作是修時,心慧開發,三界垢盡,了生脫死,轉凡成聖,方為得到真淨。

  以上所述的六妙法門,乃是由近至遠,從淺入深,逐漸達到不生不滅的境域。

  數隨二門,為修習的前方便。

  止觀二門,為修習的中心。

  還淨二門,為修習的結果。

  止如密室,觀如油燈。有觀無止,如風中燈,非但照物不明,恐為狂風熄滅。若入定室,離狂散風,慧燈方能燭照,破無明黑暗。又止能降伏三毒煩惱,而不能斷除其根,猶如用石壓草,石去草還生。觀能破除眾生的心中煩惱,如用利刀可以斬草除根。若心猿意馬,為妄想所擾,非止不能息。若惛惛糊糊,為沈病所縛,非觀不能明。止能放得下;觀能提得起。止如澄濁水;觀似日照水底。止能除妄;觀能顯真。止是禪定,能令其心不搖不動;觀是智慧,能達諸法當體本空。又諸惡莫作即是止;眾善奉行即是觀。是故止觀二法,可以賅羅一切行門。無論念佛、參禪、禮佛、誦經、慈悲喜捨、利自利他,皆不離此二門。止觀二者,如鳥雙翼,車之兩輪。車有兩輪,則能遠行千里;鳥有雙翼,則能飛翔天空。故此,止觀二法,合則雙美,離則兩傷,彼此輔翼,缺一不可。若偏於定,則是枯定,若偏於慧,則是狂慧。要止觀雙修,定慧均等,始可脫離生死苦海,到達究竟涅槃彼岸。
发新话题
最新文章


主页【电子禅国际】 论坛【电子禅论坛】 最新【电子禅最新】 赞赏【赞赏】